二是把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到区域经济布局中。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动各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农产品供给与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生态安全等领域承担与其区情相一致的主体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优化开发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切实把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打造成为带动其他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主体功能维度看,农产品主产区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源资源富集区要提升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是联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各地区应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携手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明确体现本地比较优势的发展定位与思路,借助其他区域的优势弥补自身发展短板。东部地区要发挥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能级;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以及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西部地区要发挥能源丰富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地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同时,重点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壮大引领周边发展的动力源,全面畅通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以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促进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构建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研究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区域间共建产业园区;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