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看似“人工智能”,实则“人为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24-03-14 15:32:50


 
  其中,香港警方近期披露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的多人AI换脸诈骗案尤为典型。据媒体报导,某公司职员受邀参加公司“多人视频会议”时,先后将2亿港元分别转账到5个本地银行账户内。据警方调查,这场视频会议中除了受害者外,其余均为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不少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等多模态人工智能的探索和出现,人们可能陷入“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困局。“一直以来,银行等部门将实时视频用做检验身份的手段之一,如今其可靠性将面临巨大挑战。”沈福俊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这类违法行为还可能演变出更多形态。”

  沈福俊坦言,对此类AI换脸和AI拟声的恶性诈骗案件,若只依靠传统监管手段已不能防堵,监管部门在提升自我科技能力储备的同时,有必要引入新兴技术,探索用AI技术监管AI的可能。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沈福俊建议提升全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隐私泄露。“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社交软件上,尽量避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在涉及转账交易等行为时,可以多角度询问身份信息,反复验证对方是否为本人。”

  警惕“AI造谣” 小心“流量”变“流毒”

  当前AIGC技术已在文本生成、图片创作等方面广泛应用,输入几个关键词即可由AI快速生成一张画或一篇文章。但一些用户为博眼球、蹭热度,却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以编“伪消息”,造“假通报”。

  2023年6月,一条名为《浙江工业园现大火浓烟滚滚,目击者称有爆炸声!》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网友关注。后经相关部门核实为谣言。据调查,当事人为给自己账号涨粉引流,获取更多利益,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了AI视频生成软件。该当事人将网络热门话题通过AI自动生成视频产品,并上传至多个热门视频平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