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网评: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24-03-18 12:49:53


 

  洪宇妈妈来自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优秀的一个,靠自身的努力成为某公司高管;妹妹学业平平,工作一般;弟弟则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这几年彻底成了“啃老族”。

  洪宇妈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得出一条结论:必须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从而抓住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结论没错,但是与焦虑结合起来就变了味。

  为了不重蹈覆辙,洪宇妈妈严密掌控着洪宇的学习,每天几点起床、几点上学、放学后几点写作业,分分秒秒都要盯着。后来洪宇有了手机,妈妈更是严防死守,每天晚上临睡前反反复复叮嘱、催促,甚至每过十几分钟就去敲洪宇房间的门,“宝贝你睡了没”“宝贝你把手机给我拿过来”……

  一开始是逆反,慢慢就变成了焦虑,哪怕是很小的考试,洪宇脑海中都会出现妈妈的叮嘱,进而开始警告自己:“我这次必须得考好”“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考不好我将来什么都不行”。顶着“关键时刻”的压力,洪宇发现自己做每件事都焦虑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好,以致后来,每到周日返校时就开始害怕上学。

  家长的焦虑不仅在向孩子传递焦虑,而且还加重着孩子的焦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所说:“不少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家长的焦虑传递等也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的不断升级,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有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等“自我攻击”现象,在向周围人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自己也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