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细化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产业支持等方面入手,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绿色政策体系,对于调动减排降碳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要完善减排政策,优化碳交易、碳税等政策机制,明确行业标准,完善配套财政措施,分阶段、分产品、分制造流程给予碳税优惠;通过专项奖补政策激励钢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升级、低碳技术研发、资源综合利用、超低排放改造等;加强金融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完善标准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帮助钢铁企业解决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融资痛点;兼顾产业、能源、环境、经济等各维度要求,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实现技术突破。不同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技术路线产生的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不同工艺流程的前沿减排技术还需加强跟踪分析,并深入结合减排需要探讨关键零碳技术的组合。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能源禀赋、钢铁需求、经济成本等因素,废钢综合利用和发展氢冶金技术将是两大关键方向。建议加快完善废钢产业的行业标准与体系建设,以稳定的资源供应支撑钢铁短流程炼钢比例有序提升。此外,应尽快推进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零碳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技术等的研发进度,以降低碳排放量。
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能够为推动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内驱力。一方面,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资源的联动呈现差异性特征,产业与区域的协同共治机制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另一方面,多行业协同共治机制为钢铁产业低碳技术开发利用开拓了新思路。应推进钢铁与化工、石化、建材等行业联合生产、合作研发、协同降碳,形成上下游产业共生链,从而实现资源减量、能源脱碳和环境友好的目的。此外,还应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于钢铁产业全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广泛链接上下游伙伴,促进低碳成果共享。
总的来说,促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将其置于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之中,统筹兼顾考虑行业与区域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政策、技术与管理协同,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谷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