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需多方发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认为,推广生态安葬,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何振锋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将其纳入政府提供的基本殡葬服务范畴,把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法,均纳入奖补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殡葬管理条例》主要规范对象是传统安葬方式,生态安葬相关制度均以民政部等部门出台的部门文件为主要依据,缺乏更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民政部门和与生态安葬相关的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之间职权界限有待进一步明晰。
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孙树仁建议,在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及组织制定殡葬法时,将生态安葬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立法为契机,开展林地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研究论证,探索绿色生态殡葬新路径。
此外,孙树仁认为,让大众进一步接受生态安葬,不能仅仅靠财政补贴等物质手段,还需从文化层面入手,包括深化生态安葬礼仪改革。
天津市殡葬行业协会副会长史维赏建议,设计出更注重对逝者精神传承的生态安葬仪式。“比如,在举行集体安葬时,可以在专业主持人引导下,邀请家属们分享逝者人生经历和故事,在缅怀中延续文化。”
当前,多地围绕强化生态安葬人文意涵进行了积极探索。天津提供的海葬服务增加前置祭奠仪式,还推出生命晶石服务,将逝者部分骨灰制作成圆形晶体,丰富海葬仪式“序曲”和“尾声”。浙江安吉将竹林葬地点设在山清水秀、一片翠林的艺术生态园内,恭读祭文、音乐祭、白茶祭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庄重、严肃、新颖的殡葬礼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转变生态安葬就是‘随便葬’的观念。”孙树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