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从敦煌来,舞向世界去。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这部中国经典舞剧从1979年首演至今,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过3900场,观众逾530万人次,成为中国舞剧演出场次、观看人次、演出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剧目。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期间,询问了《丝路花雨》等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和“走出去”的成功经验。
一部敦煌舞剧“走出去”,万千敦煌粉丝“走进来”。2021年6月,“丝路花雨”旅游专列推出,自北京首发后一路向西,沿途串起张掖、嘉峪关、敦煌等旅游城市,开启新时代河西走廊人文之旅。
“有的人因喜爱《丝路花雨》走进敦煌,有的人因着迷敦煌文化留了下来。”在敦煌经营旅行社的陈晓斌说。
9年前,来自俄罗斯的奥莉娅第一次走进莫高窟,被满壁风动的飞天深深吸引;5年前,她考取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
“千年的莫高窟里,装着‘世界的敦煌’。”随奥莉娅走进莫高窟,顺着冷光手电筒照射的方向看去,不时可以看见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的外国人形象,奥莉娅在这里深切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开放包容。
作为志愿者,奥莉娅参与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同声传译工作,近年来参与翻译了《走近敦煌》《中国河西走廊》等书籍,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敦煌奖”。
新时代,文化和科技融合,莫高窟有了“数字生命”,古老的石窟不仅“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实现文物相关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
近300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逾5万张档案底片实现数字化,触网“上云”,一部手机就能指尖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4年来,逾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