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再驳“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
http://www.CRNTT.com   2024-05-13 15:43:34


 
  众所周知,美国部分政客声称“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其实是当地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有需求,但本土企业和产品又缺乏足够竞争力,由此形成优胜劣汰的压力。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指责,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经济规律。近期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与会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对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也表示出了不解与疑惑,因为无论分析市场供需,还是观察产业发展实际,都无法得出这样令人费解的结论。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是伪命题,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实力不容怀疑——

  首先,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全球碳减排的迫切需求。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测算也显示,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总装机量的近4倍、我国总装机量的约9倍。显然,当前新能源产品的全球产能还远未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新能源产品仍将是市场上的俏货。全球碳减排进程带来的巨大需求,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持续向高端转型的原动力。

  其次,新能源产业补贴是全球通用的市场手段,并非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独有优势。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世界各国都在广泛补贴本国的新能源产业。比如,美国从2010年就开始以税收抵免的方式补贴新能源汽车销售,甚至通过《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等立法,安排了75亿美元资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日本早在2008年就开始对电动、清洁柴油等清洁能源车型提供补贴。德国也从2016年5月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销售实行普遍补贴。中国从2013年实行大范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该政策已于2023年正式退出。由此可见,产能过剩“补贴优势论”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再次,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优势源自深厚的技术积累、庞大的规模效应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新能源产品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技术创新迭代,实现了新能源在产能与价格上的优势,这是中国企业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比如,通过技术创新,我国光伏行业有效解决了成本高和并网难两大难题。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新能源技术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间,规模效应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推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化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