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务署现正在观塘秀雅道游乐场兴建蓄洪池,容量约等于26个标准泳池,预计2028年竣工。(来源:大公网) |
中评社香港5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极端天气越趋频繁,渠务署昨日召开记者会,讲解多项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巡查220个容易水浸的地方、增加紧急应变队至160队,以及自去年9月展开逾120项小型改善工程等。渠务署亦引入多项创新科技处理防洪工作,包括球形地下管道检测机械人、防洪智慧系统等,期望将香港打造成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防洪”城市,做好准备、预警、应急及复原。
引入多项创新科技防洪
渠务署署长莫永昌表示,自去年9月起,在全港开展的120多项小型改善工程,大部分已于今年首季完成。渠务署现正进行11项大型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在今年至2030年期间分批落成。他透露,渠务署今月稍后会向立法会申请7项雨水排放改善工程的拨款,涵盖超过20万立方米的蓄洪池及超过10公里的雨水渠长度,冀进一步改善各区的排洪能力。
此外,渠务署已检视与强化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及紧急应变队伍的运作,应变队伍由144队增至160队,运作基地由13个增至逾30个,期望做到在暴雨期间及过后,应变队能以最短时间作出部署,到达现场处理水浸事故,目标于1至2小时内消除水浸。
莫永昌说,渠务署引入多项创新科技处理防洪工作,其中在去年特大暴雨下曾发生严重水浸的黄大仙及柴湾区,选定逾30个雨水沙井安装智能浮球式水位感测设备“柠檬查”,24小时实时监测雨水渠的水位状况。在安装有关设备后,两区在本月的两场红雨中,均没有任何水浸报告。当局又计划今年内,在元朗及尖沙咀试行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及分析街道的实时影像,辨识街道水浸情况,及早派遣应变队伍处理。
观塘市中心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加上部分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过去于暴雨期间曾发生水浸事故。针对观塘区情况,渠务署从上、中、下游入手,利用蓄洪方案,透过“4缸1湖1河”,即4个蓄洪池、1个蓄洪湖泊,加上提升翠屏河的排洪能力,全面提升观塘地区的防洪能力,保护集水区内约30万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