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国文化第一展”二十载成长记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7:41:40


 
  事实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首届文博会“一炮而红”。

  二十载初心不改,“第一展”砥砺前行。

  如今,文博会的展示规模从首届的4.5万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加至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从10个增加至108个,每年吸引国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交易实现价值,促进分工,催生和壮大产业。

  2003年,怀着一腔文化事业梦想的栾立银来到大芬村。当时的大芬村,还处于初创阶段,业务主要靠香港洋行的加工订单,外贸多是零散订单。那时他没有想到,竟然还能“画”出一个产业来。

  但是,文博会来了。栾立银说,首届文博会将唯一的一个分会场设在了大芬村,在大芬村举办了令人震撼的千人同时作画活动。自那之后,宣传推广跟上来了、国际买家来了、各地代表团来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了,大量的交易来了……

  作为“中国文化第一展”,自诞生之日起,文博会就以搭建交易平台吸聚四方、互通有无为基本功能。20年来,通过交易促进,一批文化产业乘势而起。

  通过需求拉动,靠临摹复制聚集起来的传统产业实现了向科技创意的转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