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网评:打造领先的创科“孵化器集群”
来源:大公报
政府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目标于2030年把在共享工作空间、创业培育中心及加速器内营运的初创企业数目,从现时约4000间增至7000间,同时培育出30间独角兽企业,助力本港创科生态链发展。要加速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运用企业孵化器的力量,推动初创企业技术转移及成果商品化。孵化器有助提高企业家获取产业资源、建立商业网络的能力,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指导下,完善产品设计及商业策略,提升其行业竞争优势,协助企业家把想法落地生根。
近年随着初创企业数量上升,孵化服务机构的数量随之增加。根据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本地共有4257家初创公司,较2019年增加了43%,初创公司数目及雇员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这些初创企业分布在132处共享工作空间、孵化器及加速器。
公营孵化器一直以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为首,笔者发现,即使现时有更多的私营孵化服务机构可供选择,近85%本地初创企业仍在公营孵化器内进行孵化,孵化器生态向公营倾斜。
纵观全球各地初创生态发展蓬勃的地区,如美国和内地,均有一个私营主导的孵化生态系统作其支撑。两地孵化圈在成熟的进程中,不约而同地从政府主导过渡到私营主导:从最初单纯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后因风险资本的投入得以逐渐扩大其功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和指导;到后来,各类型具有独立投资能力的孵化服务机构更应运而生,为各式各样的初创企业开拓更多融资渠道和服务,利用市场化的运作促进孵化圈的可持续发展。
反观,香港的孵化生态圈的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某程度受制于公营主导。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作为获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可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年来一直大力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培育及资助本地具潜力的初创。但公营孵化器的运作难免受制于繁琐的程序及管理架构,无法因应市场转变灵活作出调节,制约了初创企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