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在夜晚亮起灯光。(中评社 李泽璇摄) |
中评社武汉7月7日电(助理记者 李泽璇)坐落蛇山之巅,俯瞰万里长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自历史长河中走来,凝望长江东逝,见证人事变迁。7月5日晚,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活动将近尾声,参访团终于来到了武汉的地标性建筑黄鹤楼,出发时,有不少记者已摩拳擦掌、迫不及待。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原是吴大帝孙权为夏口城修建的一座军事楼宇,用于瞭望戍卫。由于岁月与战火的摧残,黄鹤楼经历了“七毁七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为五角攒尖顶,“明五暗九”式结构。“明五暗九”是一种独特的结构,从远处观之,黄鹤楼楼高五层;而在五层间各有夹层,共计九层,隐藏夹层的方式让黄鹤楼更显得气势壮阔。
两岸记者本次体验的项目为“夜上黄鹤楼”,包括观赏黄鹤楼主楼灯光秀、园区内灯光秀以及登上黄鹤楼观夜景。夜幕降临,黄鹤楼楼身上的灯光骤然熄灭,随后由灯光组成的一只栩栩如生的黄鹤赫然出现。黄鹤振翅飞翔,化作片片羽毛,揭开了黄鹤楼故事的序章。主楼灯光秀主要讲述了黄鹤楼的“前世今生”——黄鹤楼曾巍然屹立于江边,后又数次毁于战火,在消失、沉寂数百年后,人们终又将其复现于世间,“人们从未忘记黄鹤楼”。
黄鹤楼名声大噪是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黄鹤楼》一诗。据传,李白登临此地时,被黄鹤楼的美景打动,欲提笔作诗时候看到了崔颢留下的诗句,最后只摇头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的诗句正讲述了传说中黄鹤楼的由来。传说曾有一位落魄道士在此地的辛氏酒楼借酒喝,一借就是一百天。在第一百天,道士拈起一块橘子皮,在酒楼的墙上画了一只会现身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称黄鹤楼。而这一段故事同样被编成灯光舞蹈表演,两岸记者在黄鹤楼畔的鹅池观看了这一段佳话。
观演结束后,有记者感叹道,“这是一个乐善好施与知恩图报的故事”,也不失为历史建筑的一段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