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是与传统文化有关:例如庙宇、教堂、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盂兰胜会、长洲飘色、大坑火龙、太平清醮等。华人庙宇委员会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辖下的咨询及法定组织,主要职能是管理辖下24间庙宇,当中6间为法定古迹,遍布全港十八区的庙宇,是一种文旅资源。
第四类是旧区:香港不同旧区有不同特色,例如深水埗大南街成为文青聚脚地,有精品杂货店、咖啡店和艺术工作坊等。到传统茶楼亦有特色的体验,例如中环莲香楼和陆羽茶室。另外酒吧和酒馆,这些都是无处不旅游城市需要具备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进行统计。
第五类就是户外自然空间:例如郊野公园、远足径、海滩、围村等。
以上不同类型的文旅空间由政府不同部门负责和管理。特首李家超表示:政府正开展紧密工作,重点在无处不旅游的策略。由特首去统领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规划问题;发展局需要对文旅空间进行一个深度研究,根据数据作出分析后得出一个基本模式,才知道怎样做?如何做?由谁去做?特首就可以去领军,透过不同政府部门去协作,创造无处不旅游的全新体验。
和文旅直接有关的部门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由文旅局协助特首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而发展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发展局负责规划土地用途,以及文物保育事宜。推动文旅的方法和指标:首先可做一些和邻近地区的比较,参考其他地方的旅游策略。
另外一个比较忽略的就是香港的海岸资源。香港境内共有263个岛屿,总面积约为309平方公里。其中以大屿山面积最大,约147平方公里,接近所有岛屿面积的一半。如何运用这些岛屿?能否像新加坡圣淘沙,开发成有沙滩、主题乐园、高尔夫球场、酒店及度假村的设施?邻近地区的经验是值得香港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