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纵观特朗普的竞选纲领内容,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倾向尤显突出,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升级。市场担忧特朗普胜选后,中美脱钩断链风险加剧。但现实情况是,即便美国对华进口直接依赖度下降,但间接依赖度却在上升。
特朗普遭遇枪击的前两周,接受美媒采访时提及了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高度称赞后者的贸易保护政策效果。“麦金莱是最被低估的总统,他让国家变得富裕。”但历史上的威廉.麦金莱于任期内遇刺身亡,懂王言者无心,多少有些晦气。
美加征关税将自毁经济
若要论起保护性关税的思想源头,大可追溯到美国首任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他主张政府应当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维护和增强本国的经济利益,也是被后世看做“经济民族主义”的核心宗旨。
早在共和党初选阶段,特朗普就开始宣扬自己的“贸易政策2.0”,内容包括:1)面向所有国家征收的10%“基准关税”;2)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60%“特别关税”;3)回应部分国家对美国进口商品的特别税,特朗普计划以增值税形式征收“惩罚关税”。
虽然特朗普坚称上述贸易政策并不会导致通胀走高,但全面加增关税无疑会带来反噬。最终能否成行,仍存很大的不确定性。
譬如,美国税收基金会(Tax Foundation)就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围绕10%“基准关税”的影响进行估算。其结论是,此举将使美国经济规模萎缩0.7%,并减少50.5万个工作岗位。若其他国家报复性反制,则美国GDP将进一步下降0.4%,再减少32.2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向美国居民加征了3000亿美元税收。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自认为对中国贸易的压制,可能只属于“假性脱钩”的范畴。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贸易战刚打响时,中国工业品贸易顺差为8000亿美元,但到了2022年与2023年,该数据翻了一倍接近1.8万亿美元(见配图)。而1.8万亿的顺差规模占全球GDP比重约为2%,相当于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顺差水平。
对美国以外贸易份额上升
表面上看,中国占美国进口的比重从2017年的21.9%下滑至2024年5月份的12.7%。进口下滑份额主要流向了东盟、墨西哥、中国台湾、韩国,上述地区成为了本轮产业链转移的直接受益方。中国也被墨西哥、加拿大赶超,“沦落”为美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
深入分析,中国对东盟、北美自贸区(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份额也都在上升。2023年1月至9月,中国占墨西哥、加拿大、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进口份额,相比于2017年分别提高了4.8、0.8、9.6、9.6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形式发生了转变,“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依然不改。6月份外贸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顺差达308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在特朗普“贸易政策2.0”的阴影下,中国制造业也须面对两方面的挑战。首先,在目前被美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份额下滑最快的部分来自于劳动密集型商品,如皮革制品、帽类制品、家具等。这种结构性特征预示出,关税提升会造成阶段性的就业压力。
其次,参考日本90年的制造业出海潮,彼时正值全球化与本币(日圆)升值周期。鉴于目前的美元强势,中企“走出去”要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网友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