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锁旭宏——为深中通道海底“穿针”
http://www.CRNTT.com   2024-07-30 13:04:56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项目总结、专利申请、标准编写……深中通道6月30日已正式建成通车,如今锁旭宏还在忙着后续相关总结工作。
  
  作为中交一航局的一名沉管隧道测量工程师,锁旭宏在港珠澳大桥鏖战6年,又转投深中通道建设6年,在伶仃洋上已奋斗十二载。
  
  去年6月,锁旭宏带领团队成功保障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32个8万吨级的管节对接和最终接头的合龙,在沉管施工领域实现了毫米级的对接精度,为这条全长24公里、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打通关键环节。
  
  在海底隧道沉管隧道安装过程中,稳定性和精准性非常重要,有人将这项工作称为“在海底‘穿针’”。
  
  在进行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工程时,国内没有经验可借鉴,国外技术又要价过高,锁旭宏和团队坚持自主创新、边闯边干,创新提出了浮态沉管标定方法,优化了无线声呐测控系统和测量塔定位系统,最终联合研发了“外海超长沉管隧道安装免精调定位控制技术”,实现毫米级对接精度,为工程至少节省了1.65亿元。
  
  在沉管隧道安装过程中,锁旭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的细节,每经历一次可能出现的偏差,都会去思考如何改进、避免。
  
  “在港珠澳大桥沉管浮运安装期间,GPS定位系统在关键时刻曾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2018年,从港珠澳大桥项目转战参建深中通道项目,锁旭宏暗下决心,要在沉管隧道安装中用上我国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