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我们做好了品种,拿着去问企业要不要,现在是企业、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的感受,折射出创新的观念之变、实践之变。
一粒种子的创新,不仅考验市场眼光,更考验改革思维。
科研人员需要什么?稳定的经费支持,务实的激励政策,还有将成果写在大地上的成就感。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让农业科研“国家队”有了稳定支持;国家也明确提出,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矢志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对于种业企业来说,尤其需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能够促进和支持创新的环境。
现实中,我国种业企业存在小弱散问题,育种资源多集中在科研院所。真正形成产学研合力,培育出引领产业的优秀企业,对于突出产业应用导向抓创新至关重要。
新趋势正在显现。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鼓励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现在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中,来自企业的占比超七成;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和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中,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今后,要进一步推进企科合作,加速优质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攥紧中国种子,关系发展底气。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节水抗旱小麦、优质食味稻米、白羽肉鸡、专用肉牛、南美白对虾等育种已取得重要进展,高油高产大豆、高端蔬菜、奶牛等相对短板品种培育正攻坚克难、加力推进。
惟创新者能致远。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完善种业领域相关政策,将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好,为建设农业强国夯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