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网评:香港打造“机场城市”需创新思维
来源:大公报 作者:区浩驰、萧正元(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实习生)
机场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的航空客货运量分别达2530万人次及240万公吨,相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前者回升至近七成,后者则已复原至疫情前的水平,目前当局和业界积极提升机场运力,以尽快实现“十四五”规划对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期望。
释放机场桥头经济价值
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突围而出,除了取决于机场的客货运量外,也要加快从“城市机场”到“机场城市”的蜕变,把纯粹的飞机搭乘设施扩展成高增值产业汇聚的城市综合体。新加坡和杜拜都在积极布局机场城市,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供香港借鉴,有助促进机场城市建设进程,加速释放机场的桥头经济价值。
早于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已建设占地约70公顷的“樟宜商业园”(Changi Business Park)。这个毗邻机场及樟宜工业邨的园区成功吸引了不少知识密集型企业、研发机构及金融机构后勤部门进驻。随着周边有更多产生协同作用的设施相继落成,包括博览中心、购物中心,以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逐步形成一个与机场互惠共生的创新商业社区。
新加坡也持续把握机会为机场城市添砖添瓦,例如乘航厦扩建工程之便,一并重新规划相连的露天停车场,重建成以“森林谷、瀑布雨漩涡”为设计亮点的综合娱乐零售空间“星耀樟宜”(Jewel Changi),樟宜机场凭此一跃成国际性旅游地标。配合第五航厦2030年后落成的契机,新加坡当局提前将周边土地规划为樟宜东商业休闲区,并翻新区内跨境渡轮码头以提升海空转乘体验。此外,当局也在加紧推动樟宜东工业区的规划工作,以扩充机场的航空货运处理能力。
至于杜拜,航空业贡献当地生产总值近三成,对当地经济举足轻重,其机场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位于机场北边的“杜拜机场自由贸易区”(Dubai Airport Free Zone),区内提供一系列招商引才优惠,包括准许全外资拥有权;免除所得税、公司税和关税;安排货物快速通关;不设聘用外籍人才限制等,至今吸引约2800家企业进驻,曾被评为全球最佳自贸区。杜拜当局更积极发展低空经济,计划在机场、市中心、棕榈岛和滨海城等旅客必到之处设置垂直升降机场,供空中的士(Air Taxi)上落客之用,预计2026年开始投入服务。
强化机场产业生态引领作用
总括上述两个城市的经验,可归纳出三大机场城市的重要特质:
一是在机场周边持续增添能产生协同经济效益的设施并制定专门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圈的扩张及发展;二是在机场内打造地标性设施,将机场塑造成旅客愿意停留,甚至专诚前往玩乐消费的多功能旅游热点;三是在土地规划、交通基建,及创新科技方面作超前部署,确保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而香港在建设机场城市方面,进度在全球范围并不算落后。一方面,机场周边早建成一些具协同价值的设施或交通基建,包括亚洲博览馆、空运货站、港珠澳大桥及香港口岸人工岛等,与机场发展相辅相成的东涌新市镇也已发展成一个配套成熟的生活社区;另一方面,一批新设施将于未来一两年内陆续启用,而其中的“11 SKIES”娱乐商业综合项目更有望成为旅游地标。然而,虽然香港机场城市硬件规划大致到位,但如果不在细节、协调、管理和创新方面持续下工夫,也难在高度竞争的国际航空枢纽竞赛中占上风。
因此在盘活产业生态圈、打造经典旅游地标,及前瞻性规划等关键事项上,机场城市各持份者须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和发掘创新思维。
举例来说,除了继续推进连接东涌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否也同时部署水上交通接驳,例如新增往来东九龙市区航线,甚至是增设面向游客的南大屿观光航线?除了巩固空运物流等现有优势产业,如何通过细节安排和产业政策,助力跨境金融及医疗等新产业发展,促进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人员、资金、货物等要素流动,扩大机场产业生态?如何利用好机场城市场景,加速推动低空经济等前瞻科技概念?这些都是催谷客货运量以外,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