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项改革”为牵引,陕西探索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机构+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的创新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我们成立硬科技天使基金,打造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打造硬科技企业社区,一体化解决资金、服务、测试、协同的问题,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全链条。”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孙传东说。
光子集成、飞秒激光精密智造、红外血管成像……西安光机所的创新,助力陕西千亿元级光子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在陕西,西安光机所不是个例,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成果转化之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中试、产业化”同步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化模式……“我们乐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
政策红利释放科研创新活力,“秦创原”搭起干事创业舞台。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其打造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在企业经营、市场拓展、资金融通、人才培育等方面为12万余家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这一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正成为创新高地、创业热土。
“原”上风起,动能强劲。清华大学、三一重工、国中创投等知名高校、企业、投资机构在这里落地;脑机接口、农业无人车、DNA体检等“硬科技”在这里走上发展快车道。“今年3月,陕西出台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要让秦创原更好地成为科技与产业间的‘摆渡人’。”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兰壮丽说。
2023年,陕西攻克关键技术363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比2020年提高3.3个百分点。近3年来,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科创体系正迸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