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雯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在她的科研历程中,香港科学家们的“拼命三郎”精神,让她印象很深。像香港城大物理系教授任洋等科研人员,经常会废寝忘食,即使在深夜,为了一组数据,也会打车从酒店赶到实验室。她说,香港的科研人员,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基础实验步骤,有时会通宵和他们留在实验室,与团队一起分析数据。殷雯回忆称:“每个并肩作战的夜晚,大家的目标一致,充满了创新的热情。”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用户平台,成果已遍地开花。一期工程至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2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开放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目前,注册用户超过7100人,已完成1700多项课题,不少来自国外。其中来自香港的用户数达到121个,帮助7所港澳高校完成了76项实验课题。
首篇顶级期刊论文来自香港高校
“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后,我们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来自香港高校。他们研究中的关键数据正是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获得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告诉大公报,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香港城市大学全面参与了多物理谱仪设计和研制,并提供了1500万港元的设备经费支持。该谱仪于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迄今已完成300余项用户研究课题。王生赞赏称:“该台与香港合作共建的谱仪,无论是从用户发展还是科研成果来看,都是成绩最突出的一台谱仪。”
“有一半的诺贝尔奖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相关。”殷雯充满信心地表示,希望能在未来的研究中,看到他们帮助过的团队中涌现出诺贝尔奖得主。“很多内地及港澳和海外的科研人员持续长时间地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散裂中子源是他们完成这段‘长跑’的重要助手,中子散射为他们提供关键、直接的实验数据。”殷雯笑着告诉大公报,目前,全球仅有英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拥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而中国散裂中子源因为运行稳定,吸引越来越多国际研究团队前来做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亦帮助了国内外不少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成果。殷雯说,即使在行内已经工作了20多年,每次听到这些好消息仍然让她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二期工程开建 关键性能提升五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