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后遣送旅外华侨回国史料汇编》记载,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有六十余华侨生活在罗马联军难民收容所内。其他华侨虽做些小生意,但仍无法维持生计,约有400人请求政府救济并回国。此后另有他国华侨前往意大利,希望搭乘轮船回国。
1946年,刘鸿标从意大利罗马难民营坐船经香港到达上海。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搜集到这艘轮船上难侨的名单,名单上记录了19组华侨共405人,刘鸿标被划分在第18组中。据统计,当年约有600人分批次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赔款协定,中国华侨每户可获得15万——30万里拉的赔偿。赔款领取方式分为三种:在当地领取、使馆汇款和代领。一些留在国外的青田华侨利用这笔赔款返回意大利再次创业,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当地扎下根来,一起为同胞谋求正当权利。
在刘鸿标的生前遗物中,侨史馆工作人员还找到了他在米兰华人街经营皮革生意的许可证。如今繁盛的米兰华人街Via paolo sarpi最早是种植洋葱的农舍。据记载,20世纪初就有中国商人借世界博览会到米兰做生意。与这条街相距不远的森皮奥内公园曾是米兰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一些青田商人携石雕参加这一博览会。二战期间,以Via paolo sarpi为中心的中国城已初具规模。聚集再次的中国人主要从事皮革加工的工作,制作当时军队需要的军用皮带等配件。
侨史馆工作人员将账本、证件等文物集中展示在馆内“青田商人”版块,将皮箱和撤侨名单展示在“撤侨行动”版块。参观人员若细心的话,可以发现馆内不同版块间存在的联系。下一期,我们将随着这些资料,回溯到青田商人们参加博览会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