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当前,随着一系列稳经济、促发展的措施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态势。特别是全国各地文旅市场,呈现出一派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的场景。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热”,从天水麻辣烫到贵州“村超”,诸多旅游热点大有“网红变长红”之势。电视剧《狂飙》的热播为剧中“京海市”取景地广东江门带去了大量游客,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激起了众多观众去探寻大美新疆的念想,这些都让我们见证了旅游“出圈”背后的文化力量。
放眼全国的旅游推广,大都带着鲜明的品格与独特的气质:“好客山东”,这是文化的性格;“老家河南”,这是文化的源流;“海丝起点,清新福建”,这是文化的交汇;“活力广东”,这是文化的新质;“多彩贵州”“七彩云南”,这是文化的多样性。凡此种种,无一不在日常格调之中投射出文化的本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当“诗”和“远方”浑然一体、彼此成就,就能真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胜势。
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旅游具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一直以来,我们过多强调旅游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忽略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以文塑旅”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正是要强化旅游的文化目的和文化属性。旅游的经济属性要求旅游产品必须吸引人、是有意思的旅游,但旅游产品和项目仅仅靠有意思是不够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旅游才能“从网红变长红”。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文化的视角看,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方兴未艾的博物馆热、研学热,恰恰说明人们的旅游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追求各地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转化,人文旅游、研学旅游等有意义的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之深,值得代代相传。放眼望去,当前“国潮”正兴。长安十二时辰、盛唐密盒、云游敦煌、北京故宫的解谜游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核,可以赋予旅行更有品质的文化体验。其实现方式就是时尚化、数字化、场景化。
时尚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找到现代表达与呈现,让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才能真正避免“家财万贯,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女孩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环节的惊艶表现,令人感叹原来古典和时尚可以如此完美结合、互相成就。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微言大义、文献经典,有了创意赋能的传统文化元素,即可拥有时尚的气息,更容易赢得青年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