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5日,“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主要负责人走进山西临汾,探源中华文明。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前合影。(图:大公报) |
中评社北京12月16日电/据大公报消息,“融通中外.读懂中国”。12月15日,“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主要负责人,走进山西临汾,探源中华文明,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创新交流和有效传播。有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表示,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接地气,引共鸣,希望借此机会与世界各地华文传媒同行互相沟通,共同提高,为做大做强华文传媒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曲民谣,记录了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也赋予了山西临汾“华人老家”的根祖情结。据史载,元末明初,临汾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中国各地,并辗转迁徙海外。临汾被世界华人当成“家”、称为“祖”、看作“根”。在“根”的引领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华人踏上归途,寻找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那份由血脉相连、文化传承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讲述中国故事要接地气引共鸣”
“来山西临汾,可以说期待已久,也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但是踏上这片土地后,觉得历史厚重,内涵丰富,收获了很多惊喜,对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满了期待。想说一句,‘华人老家’我们回来了!”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是一位资深新闻人,他把此行看作考察也视为学习,“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接地气,引共鸣,也希望借此机会与世界各地华文传媒同行互相沟通,共同提高,为做大做强华文传媒发挥更大的作用”。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被学界认为是“最初的中国”。这里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在陶寺遗址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表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礼器,以及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器物等。
“我太喜欢陶寺了,我们《北欧时报》的Logo就是用龙代表华人,寓意龙的传人在北欧传递双边文化,沟通有无,促进合作,增进友谊,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绘蟠龙陶盘,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真是相见恨晚。”瑞典《北欧时报》副社长赵娟告诉记者,在陶寺遗址,她感受到最初的“中国”,也瞭解“礼乐文明”的初步形成,这趟参访,仿佛开启了一场与先民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