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香港身份认同的溯源与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0-07-24 00:20:24


  中评社╱题:香港身份认同的溯源与反思 作者:萧衡锺(台湾),台东专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香港身份认同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源流。在自然原生的历史和地缘条件下,香港人接受了殖民者有意为之的身份教育,也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与荣辱,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回归后面对一个新的管治主体,香港人矛盾的心理使其本土性的认同更加强化。面对这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认同,我们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这种认同及其产生问题,尊重其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本土性。但是对于本土性中的民粹主义成分要防微杜渐,不要因为问题的非紧迫性而麻痹大意。

  身份认同构建的责任主要在于每个个体,而不是特区政府,也不是北京当局,每个“香港人”才是身份构建的主体。因此,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重构需要香港社会和北京当局的相向而行,才能处理好“家与国”的身份认同关系,香港的社会和政治方能从中受益,也是香港经济基石得以巩固的政治保险。

  香港近年来的身份认同迷失,本土意识异化,排外思想兴起,“陆港冲突事件”频发,掀起陆港两地社会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的讨论,也引起了学界对身份政治的反思。社会群体参与政治进程与活动往往是源于对自身身份的定位,由此产生了各种利益关系与实践活动。政治即是“管理众人之事”,众人之“身份认同”即构成所谓的身份政治。

  “香港人”既是一种身份,也是香港人社会大众地域心理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除了“香港人”的本土认同外,最基本的身份认同还是“香港人”和“中国人”这两种政治认同,长久以来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徘徊与仿徨,被历史事件左右,陷入迷失。近些年来,在心理和实践上,香港青年一代,也出现国家认同弱化的现象。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左右摇摆、心理和认知上的模棱两可,恰好反映香港华人所处之境地、所经历之历史,港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指引,也有赖香港社会的觉悟。

  一、“香港人”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政治身份的认同,即每个政治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一种集体归属感,或曰是社会成员成为社会群体一员的从属感。这种感觉不一定需要强制的外力来确认,是人们心底里面最柔软最真切的部分,香港人亦是如此。“香港人”(Hong Konger),简称港人,或又称中国香港人,视乎语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但是本文所指的是土生土长或移民香港,具有“香港人”自然身份属性的人,这里的“香港人”既是一种身份,也是香港人社会大众地域心理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除了“香港人”的本土认同外,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呈现一种多元性的组合形式,包括“世界公民”、“亚洲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等,但是最基本的身份认同还是“香港人”和“中国人”这两种政治认同,正如学者刘兆佳在《“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1985-1995》一文中提到:“香港华人普遍使用‘香港人’或‘中国人’两个用语来指谓自己……‘香港人’及‘中国人’乃是香港华人感到最有意义的两种身份。”

  二、“香港人”的本土认同与国家认同

  九七回归,对于香港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捩点,意味着香港政治地位的改变,香港从一个英国管治下的殖民地,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政治、社会、民生等都有所转变,而在身份认同上亦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认同”是港人无可回避的问题,国家认同对香港人开始具有了现实意义。从回归以来香港巿民的身份认同感来看,基本走势是“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在2009年以后基本处于上升趋势,而“中国的香港人”这类复合身份的比率一直在20%至30%之间徘徊,“香港的中国人”的比率自1997年以来变化不大,单一的“中国人”的认同曾在2008年处于30%后呈一路下滑的趋势、甚至低于20%。 

  由上可知,大多数的香港人存在着双重认同。“香港人”认同和“中国人”认同并非总是对立的,两者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而言,具有“中国人”认同的香港人都高达65%以上(包括 “香港的中国人”、“中国的香港人”、“中国人”的认同)。这表明,在特定情境下强调一种认同, 并不等同一种认同取代另一种认同,本土意识并未排斥国家意识,绝大多数香港人认同于“中国人”。

  而香港人双重身份认同存在徘徊与摇摆的现象。香港人对于自己的身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知。在九七回归后,随即爆发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在大陆支持下挺过亚洲金融风暴,次年单一的“中国人”认同首次高于单一“香港人”认同;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激增,民族自豪感愈发强烈;2003年的香港人SARS危机,香港人患难与共,“香港人”的本土认同也有相当的提升。2010年以后随着“陆港冲突”事件的频发,单一的“香港人”和单一的“中国人”之间开始出现“死亡交叉”,落差逐渐扩大,尤其是在2014年“占中运动”发生时,香港人本土认同出现峰值。基本当遇上国家大事时,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就会强化,但在涉及一些本土问题上,他们又自觉和大陆有别,认为自己是香港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香港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总体上,虽然香港人可以做出的身体选择复杂多样,但是大多数香港人还是基本持有“香港人”和“中国人”的双重身份认同。

  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历史溯源

  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左右摇摆、心理和认知上的模棱两可,恰好反映香港华人所处之境地、所经历之历史,所以我们必须探求其历史的源流。关于身份认同从何而来,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代政治学大体上可以从“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社会建构”这三个假说的角度去解释。以下将这三种假说与香港开埠以来的地缘和历史状况结合,找寻其历史的源流。

  (一)“原生主义”说

  “原生主义”认为出身命定,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产生,其身份认知从出生的一刻就已经存在,根植于社会个体的、家庭、家族和社会种种因素,这种根深蒂固的感情情绪并非理性而是祖先在文化和血缘的遗传,包括地理、血缘、传统和心理,是人们一踏入香港之境就伴随着的地缘因素,塑造了香港华人的特殊身份及其身份认同。

  地理层次上,香港是中国大陆的沿海城市,全境除了香港岛及其他离岛都与大陆相连,并没有和大陆完全分离开来,香港人则称呼中国大陆为“内地”;人脉血缘上,五十年代前,香港与中国大陆没有边界,人口流动性极高,难以建立香港本土认同感,之后,港英政府开始设立边界控制、向香港居民发行身份证,才把香港与中国大陆人口分隔开来,现在绝大多数的香港市民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及其后代;社会制度上,鸦片战争后,清廷割让香港予英国,自此香港与中国大陆走上不一样的道路。香港回归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政府的声明中得以承诺保留,这一基本政策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列明。

  文化传承上,中华文化在香港大体上得以保留,港英政府的默许政策,使香港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国传统的习俗和文化,香港华人普遍使用广东话,然而,殖民地政权毕竟沿袭欧洲的政治文化,较重视法治与人权,与中国大陆的中国传统有别,香港因此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形态。情感心理上,由于早期到港移民出于逃避政治迫害与动乱的目的,又或是寻找经济上的发展机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视香港为“落地生根”之地,形成了一种特殊“难民心态”。

  (二)“工具主义”说

  “工具主义”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统治者的鼓励和操作民众的政治认同,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文化身份认同。这时,身份政治即是一种政治工具,是国家、政党或殖民者编制出一些身份来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工具,达到执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目的。因此香港人特别的身份认同,殖民地政府亦有推波助澜。他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笼络人心”,力图构筑自己的政治“认受性”,其本质还是为殖民者的利益服务,是殖民者的政治工具。香港人与香港人认同殖民管治成为英国人准备香港前途谈判最重要的筹码。

  民众教育上,港英当局在香港实施了所谓的“疏离教育”。所谓 “疏离教育”是指港英当局在教育中淡化和回避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蓄意以社会代替国家,偏重经济教育和强化殖民主义,鼓励学生漠视自身族群的民族国家等问题。这种教育使香港成为一个无根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香港人缺乏对祖国和民族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因为殖民者意识到要使香港同胞听话或有利于其管理需要淡化香港同胞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因此中学历史课本讲到清朝中叶便结束,或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因商业利益而爆发的战争”,使香港同胞对香港近百年历史缺乏认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