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实行“国家控股”市场化管理模式,既避免了“寡头”垄断行为,又摆脱了“设备闲置、公司空转”的现象,有助于提升军工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这种按行业品类集约化建设的做法,能够让各军工企业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原有100个弹药生产企业整合为分布于伏尔加河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两处军工企业,成为俄军弹药生产的“航母企业”;200余家舰船制造企业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圣彼得堡船舶制造中心等联合企业;火炮、轻武器、航空工业等也成立相应生产联盟。
为对武器出口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专门成立国防出口公司,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军火出口市场。近两年,俄武器出口额均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可以说,武器出口为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俄罗斯军工集约化改革有助于军民合作,推动了部分民用企业技术创新。比如,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水处理设备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施瓦别公司生产的放射性设备和一次性医疗服装占俄此类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乌拉尔光学机械制造厂生产的光学设备已出口数十个国家。俄分管军工领域的副总理鲍里索夫表示,改革重组后,民用产品占军工企业产品总量的比重由此前的21%上升至近25%,雄厚的军工基础带动军民两用技术产品数质量全面提升。
除整合军工企业外,俄国防部还高度重视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俄军计划未来7年通过政策和其他激励措施将进修、培训人员数量由2.7万增加至43.2万。2021年,俄军还将扩充多支科技连。
面临发展压力
俄媒称,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俄制裁,俄罗斯军工企业也面临发展压力。资金不足将成为制约俄军工改革的重要因素。自2017年首次大幅削减以来,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连续3年保持在3%以内,其中,仅有约20%的资金投向军工领域。有媒体估计,这一金额仅能维持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基本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