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简单地推进节能减排,而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
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明确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了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绿色”“生态”也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一时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成为国内外热议焦点。
中国网发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一元文章介绍,所谓碳达峰,顾名思义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此后进入下行态势;碳中和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人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得以抵消,达到平衡。因此,要解决碳排放问题,既要做好“减法”,通过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用,直到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也要做好“加法”,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大力度实施植树造林、荒漠改善、水土保护等行动,发挥森林、农田、湿地等重要作用,增加自然碳汇。
但是,中国经济体量大,目前碳排放仍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历史阶段,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仍高达85%。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简单地推进节能减排,而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只有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都走向绿色低碳的道路,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平衡,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之道。
文章分析,国内层面,“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实现绿色复苏的机遇期,也是各行各业进行绿色转型的窗口期。作为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中国还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其中值得格外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式运行。欧美的碳市场实践充分表明,碳排放交易体系是高效减排的最有力工具之一。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虽起步较晚,但规模大、发展快。2011年以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今年,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000余家发电企业被纳入其中。未来碳市场还将覆盖更多行业,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碳市场。碳市场的扩大和完善将帮助企业尽快实现绿色转型,引导投资流入清洁、高效的领域,为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发展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在国际上赢得发展先机的关键,欧盟的气候政策便以其先进的绿色技术为支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或直接封存,对中国实现大规模减排意义重大。
国际层面,中国碳中和目标充分彰显了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担当。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都是在实现碳达峰后才提出碳中和目标,如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美国2007年实现碳达峰,均承诺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美欧均有50年甚至更长的窗口期。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且碳排放峰值约相当于美欧之和,减排和转型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中国的承诺是充分自我加压、自我革新的结果,是根据自身国情和能力作出的最大努力。
文章指出,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对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至关重要。经济分析公司“剑桥计量经济”指出,即使不考虑其他国家,仅凭借中国的承诺,全球变暖在2100年前就将被限制在约2.35℃。中国的承诺也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等纷纷宣布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中国在履行自身承诺的同时,还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支持,深化气候领域南南合作。可以预见,中国顺利完成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将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也将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