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灯亮,跳!”听到口令后,刚到连队不久的陈一峰凌空一跃,一朵洁白的伞花在蓝天绽放。完成军旅生涯的首次跳伞,陈一峰感慨不已:前期训练的苦,都化作了此刻的甜。
让陈一峰觉得最苦的,大概就是进行抗眩晕训练了。如今,回想起在跳伞模拟架上训练的场景,陈一峰仍心有余悸。
在该部操场上,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跳伞模拟架。从模拟架边沿跳下后,官兵需要把身体收缩成一团,直至落在地面的救生气垫上,以此模拟真实跳伞的场景。
第一次跳离模拟架时,失重感传遍陈一峰的全身,他感到一阵晕眩,四肢也不受控制地“手舞足蹈”,而后重重地摔在气垫上。
因为空中姿势保持不好,陈一峰被判定为不合格,成绩在同年兵中垫底。为了提升抗眩晕能力,他在地面的抗眩晕训练中格外努力。
“弯腰收腹,原地自转20圈!”训练场上,陈一峰一边快速挪动双脚、原地转圈,一边大声数着圈数:“1、2、3……”
自转结束后,陈一峰感觉“天旋地转”,身体瘫在了草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头晕眼花的感觉少了,陈一峰能够做到在模拟架上从容不迫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向成为一名合格的空降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除了原地自转,使用“滚轮”“旋梯”等模拟器进行强化训练,也是空降兵某部快速提升官兵抗眩晕能力的妙招。
训练场上,陈一峰的双手双脚被战友紧紧固定在“滚轮”上。在战友的辅助下,他一遍遍地进行着360°大旋转。经过几个月的苦练,陈一峰的抗眩晕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终于拿到了翱翔蓝天的“通行证”。
近年来,实战化训练氛围愈加浓厚,官兵乘坐大型运输机进行集群伞降演练已成为一种常态。
演练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背负降落伞影响呼吸,加之在机舱内长途运输、情绪紧张等因素,官兵很容易出现“晕机”症状。为了让官兵在跳伞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该部还着力运用“科技+”手段为抗眩晕训练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