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免费网课推网游 公益岂能变损益
http://www.CRNTT.com   2020-06-18 23:10:51


  6月8日,央视新闻报道,点开一直播平台上的免费网课渠道,首先弹出的却是各种网游的选项,学习栏目被放在最后。学生想要上网学习,先要浏览大量游戏、交友信息;而在所谓的免费网课页面中,也包含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学生在上网课时容易玩起网游,其中一名初中生花3万多元购买了该直播平台上的游戏装备和打赏。

  作为研究客户心理的直播平台,理应更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而打开网课即弹出网游选项,不少学生自然会先点开网游看看。这一看,网课变成了网游,免费变成了高额消费。这一点平台应该心知肚明,那么,平台为何敢这样做呢?

  首先在技术层面,平台在技术防控上和监管部门玩藏猫猫游戏。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法规,包括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以及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但是由于一些平台有意设置“后门”,未成年人仍可以轻易突破,例如多数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平台不主动去解决人、机相对应的问题,使得该系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青少年很容易绕开这一模式而继续“无限畅玩”。

  其次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6月8日晚,该直播平台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未成年人消费投诉,平台已核实情况幷完成退款。其实,这已经成了一些平台的套路。不久前媒体报道女生游戏充值6万被发现后自杀,平台方也表示,已经完成了相关消费情况的核对以及退款处理。似乎只要退款了,平台也就没事了。对平台来说,孩子花了钱后家长选择维权的概率幷不是100%,就算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退款,对于游戏总基数来说,也只是沧海一粟。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在技术上,要求平台设置强制时间表,不能让平台明日复明日。更根本的还是加快网络游戏立法,尽快出台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相关法律。比如,按照《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8岁以下用户不得提供游戏支付服务;8岁以上16岁以下用户每次收费不得超过50元,每月不得超过200元;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用户,每次收费不得超过100元,每月不得超过400元。未成年人玩游戏超出这些费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免费网课,既然是公益模式,就要不参杂任何水分来做好,真正让学生们从中受益。而不能打着网课的旗号推网游,使青少年沉迷游戏,损害了学生利益的同时也使平台的形象一落千丈,最终让公益变损益。(来源:云南网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丁慎毅)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