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张蕴岭:高度重视全球化发展的新调整及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0-06-20 00:24:16


 

  从发展上说,全球化有四大支柱:一是多边的开放体系,二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与国际供应链,三是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开放政策,四是公民的支持,即公民认为他们可以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加速发展,因为世界市场分裂的状态被打破了,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从数据来看,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或是供应链,冷战结束以后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全球化所积累的问题凸显,引发了对全球化的反思与调整。从大的方面说,主要背景之一就是世界经济格局力量对比发生了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形成了对世界经济原有结构的挑战和改变。

  在发展中国家群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国家崛起的情况下,美国对以普遍开放为原则的多边体系不再给予支持,对冷战后转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发难。发达国家抱团要求改变原来的规则,这使得支撑全球化的多边体系面临制度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部长先后发表了多份联合声明,提出推动WTO变革的主张,美国则直接干预,阻碍WTO争端机制的运作,甚至威胁退出。

  面对诸多的国内社会问题,如贸易不平衡、地区发展失衡、公众对财富分配的不满等,许多国家的政府大幅调整政策。作为推动全球化发展主力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推行本国第一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贸易大国实行单边主义限制。其实,不只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支持普遍性开放,转而推行平衡与对等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考虑开放的负面影响,不再认可“开放都是好的”自由主义信条。

  社会公众不再盲目支持全球化,而是要求政府保护就业,保障收益,民粹主义泛起,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这种变化的背景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富快速、极化地向少数个人、集团集中,大公司放弃本土生产,构建基于成本收益的国际供应链,一些传统经济带变为衰落的“铁锈地带”,不同社会群体在全球化发展中出现了大的分裂,有些群体成为受损者。

  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是全球化的助推者,也是受益者。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出现了政府与社会对全球化的反思与调整,但企业界仍然基本坚持国际化战略。不过,由于政策与社会导向的变化,它们的国际化战略与运行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