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屿山东北并非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图片来源:《大公报》) |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特首林郑月娥于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房屋及土地供应问题提出“明日大屿”计划。计划高瞻远瞩,既可显着地增加香港的土地储备,亦可提升香港未来在大湾区中的竞争潜力。
年轻人正为房屋问题烦恼,长远的土地政策是必要和急切的。根据施政报告中,计划中填海造地得来的1700公顷新土地,可提供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可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预计首阶段的住宅单位可于2032年入伙。配合施政报告中其他的短、中期房屋策略,香港往后的住屋问题必定有所缓和,社会压力得以减轻。
另外,人工岛的运输基建四通八达,不仅能连接香港西部屯门一带市镇、北大屿山及港岛北的传统商业中心,亦能透过新建的铁路和道路,拉近赤鱲角机场与香港岛的距离。
现时由中环行车至机场,需沿途绕道昂船洲和青衣,新的交通基建不但缩短距离,更可提供分流效果,不同地区往来的车辆毋须于青衣前会合,改善塞车和降低遇到突发交通意外的概率,亦减轻青马大桥作为唯一出入大屿山桥梁的负担。
“明日大屿”是一项重大规划,造价上相比已往的建设更昂贵,因此政府应加强监察工程进度和成本预算,尽力缩短竣工时间,减轻对附近居民造成的不便。
往后收益不容低估
但社会更必须明白这是一项长远投资,以会计的角度分析,“明日大屿”的成本主要部分应视为资本支出,资本支出是会带来往后的收益。政府的资金储备不会倒钱落海,变成一笔没有收益的公共开支;相反,填海得来的土地将成为香港的固定资产。经济学家雷鼎鸣教授更计算出“明日大屿”未来产生的收入应在万亿元左右,绝对远超于成本的五千亿元。
发展与环保不一定是二元对立。大屿山东北(即“明日大屿”的位置)的交椅洲、坪洲和喜灵洲一带,现为大屿山周边生态价值最低的区域,除珊瑚群外,该区域并不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栖息地,更不是鱼类产卵或育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