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1日电/网评:“考研热”的冷思考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1日开始的这个周末,很多年轻人将走进考场,参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考研热连年升温,弃考率也居高不下,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饱受争议。
根据近几年20%到30%之间的弃考率,虽然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完成全部考试的可能只有七八成。笔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是不少人当初报名时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考研,而只是视为“道路千万条”中的一条出路,先报名再说。甚至,在录取阶段也存在这种现象。今年9月底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拟取消郑某等6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就曾引起舆论关注。
概而言之,当前的考研热有着诸多不理性成分。它是大学生对就业不满意,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学历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随大流”盲目报考,导致考研报考人数井喷。调查显示,我国约八成考研学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添就业竞争力,出于学术研究兴趣报考研究生的不足二成。这种单纯以“学历证书”为导向的考研,实际上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本人的竞争力,还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如今,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主力军,其考研率超过60%,部分院校的考研率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了将更高的考研率作为招生的“金字招牌”,以及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已经就业人数),在这些学校里考研也演变为应试教育。学校如同“高四”一样,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即便能考上研究生,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研究生招生单位担忧。
针对火爆的考研场面,有专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还比较低。2018年我国的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96人,而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人以上,英国为8人以上,加拿大为7人左右,韩国是介于6人到7人之间。尽管我国研究生扩招还有很大空间,但如果扩招是迎合“应试考研”和“学历情结”,那无益于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研究生进一步贬值,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笔者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制度,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同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下,学生考研才能以提升能力为主线进行规划,而学校办学也才能摆脱学历导向,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