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查验乘车人员的湖北健康码等身份健康凭证。 |
中评社香港10月26日电/25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中国官媒新华社调查发现,“手机扫码”时代,中国许多老年人只能望“码”(各种二维码)兴叹,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甚至成为了一些老年人生活出行的“障碍”。
美国《侨报》10月25日载文《数字化时代 不妨等等老人》,文章说,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知名著作《世界是平的》里称,科技进步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实现了“人人平等”。然而,在万物互联的当今时代,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鸿沟不但没有被填平反而有扩大之势。这是因为,数字智能时代,受限于年龄、文化等因素,一些人群已然被时代“抛弃”,这其中老年人是最主要的群体。
数字化时代,颠覆了老年人一辈子熟知的生活方式,他们对这个熟悉的世界感到陌生。走在中国大街小巷上,无处不在的扫码登记、扫码付款、扫码预约……放眼望去都是“码”。在这陌生的数字化世界,老人们显得无助,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可还是处处碰壁。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放大了老人们不会识“码”的窘境:一些老人不会用手机预约挂号,无法去医院就诊;一些景区、地铁站“仅支持扫码支付”,有老年人拿着现金无可奈何;很多城市买火车票要手机预约,一些老年人离开子女便寸步难行……凡此种种,都凸显了“码”时代对老人缺乏人文关怀的“温度”。然而,就当下中国乃至全球来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这当然也包括中国老年人。如何让老年人与“码”共舞,跟上数字化发展潮流,应引起各方重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体网民比例的6.7%,人数约为6056万人。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亿人。照此推算,老人里与互联网“绝缘”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中国央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为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