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一直关注着地质研究所的鉴定结果,自己也广泛查阅冶金史、冶金考古研究的相关文献,期待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后来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材料学专家柯俊。柯俊带领研究人员先后采用了金相、X射线荧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束后,柯俊亲自撰写了文章《关于槁城商代铜钺铁刃的分析》,确定槁城铜钺的铁刃不是人工冶炼的铁,而是用陨铁锻成的。这一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目前的冶金考古对古代青铜器、铁器、金银器和其他金属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不仅可以告诉人们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描摹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以及社会发展问题。
如今科技考古已如夏鼐所愿,在考古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社科院的科技考古中心也成为世界上研究资料最为丰富、研究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机构。夏鼐在出国考察时曾经羡慕的遥感考古、数字考古等,在中国考古界已是“标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建国研究员综合应用无人机拍摄、多视角三维重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致力于探讨史前聚落的人地关系和史前治水等重要课题。通过对江汉平原30余处重要聚落的无人机拍摄与数据分析、对良渚大型水利工程的模拟,基本理清该地区史前人类的治水智慧。
田野考古永远是考古的生命线,而一切可利用的科学技术则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植物考古成为探究中国农业起源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证明了文献中的“五谷丰登”并不是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密码。手工业考古让我们充分理解了5000年前良渚玉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位素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模拟从未间断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很多人将古DNA研究的应用视为考古学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古DNA在考古中的应用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任何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与理论,考古学也不例外。作为一门致力于通过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科学,与科技的不离不弃,也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