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社记者专栏 ->> 束沐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社评:稳定得来不易 警惕民困拖垮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21-03-30 00:01:12


 
  对此,我们要向特区政府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摒弃常态经济治理下的按部就班思维,以“放水养鱼”的利民纾困措施渡过这段“特殊时期”。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引起香港市民前所未有的失望,最集中体现在政府收回了不少去年施行的减税、减费政策,有市民哀叹日子越来越难过,没想到政府竟然逆势“减甜加辣”,这样的怨言不在少数。官方解释财政赤字升至历年最高,是调整去年纾困政策的因素之一。

  在常态治理思维下,政府税费的减免力度往往依财政状况适时调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以“百年未有之疫情”下香港面临的经济困局,特殊时期应当有特殊办法,大规模地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仍是必要之举。去年李克强总理曾做过一个比喻,“特殊时期要放水养鱼,鱼没有水活不了,但是太过泛滥就会泡沫,就会有人混水摸鱼”。目前香港最突出的问题,是“水”不够、“鱼”活不成,整个生产消费链一片死气沉沉,政府应该在更加精准施策的基础上维持去年“保就业”的救济力度,而不是只盯着“水位”却坐视大量“鱼”的死亡。

  第二,民生福利政策切忌“蜻蜓点水”与“画饼充饥”,要让市民既要有获得感,又能看到希望。如果要评选全世界最勤奋的打工仔,香港人一定可以高居首位。事实上,长期以来在“小政府”的社会生态下,大部分香港普通市民并不会特别指望政府在民生领域的福利政策,但只要有一点点“派糖”,市民都会相当有感。然而,盘点近年来港府推出的民生福利政策,一来是“蜻蜓点水”、撒胡椒面,看似向社会广泛释放利好,但实际上民众毫无感觉,二来是“画饼充饥”、流于望梅止渴式的宣传,民困向来都是迫在眉睫之急,5年后、10年后乃至50年后的美丽蓝图看起来遥远又虚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