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7月5日电/政府未来五年会拨出九幅私人住宅用地改为兴建公营房屋,部分会用作安置受公屋重建影响的居民,好处是可以加快公屋重建来增加长远单位供应,缺点是短期而言会拖慢轮候公屋人士“上楼”步伐,当局须在两者之间做好平衡。
星岛日报今天社论说,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在立法会答覆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议员的提问时,举启德附近的房屋协会旧型公屋为例,透露日前已向房协主席邬满海表示,愿意讨论促成重建,既能增加市区公屋供应,又能改善这些旧型屋邨居民的生活条件。
林健锋一个多月前接受本报访问时,已经批评公屋重建步伐太慢,指房屋委员会评估二十二条高龄屋邨的重建发展潜力,至今只拍板重建三条。他并且建议仿效新加坡,在屋邨球场等空地建屋作原区安置,安置一栋就拆建一栋,既可加快重建速度,又能增加供应量。
重整资源 长远增供应
重建市区公屋的优点,最明显是可以增加发展密度,提供更多单位,例如黄大仙美东邨两座公屋,因为机场搬迁放宽了高度限制,重建后可以增加一千二百多个单位,增幅达一点八五倍。一些旧型公屋维修开支庞大,而且不少年轻一辈搬离,只剩下老人家,变成宽敞户,重建分配可以更善用公屋资源。
市区重建的难度,是难以找到地方原区安置住户,旧型屋邨住户多老人家,习惯居住了数十年建成的社区网络。现在当局能够在启德腾出土地,有助解决附近约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真善美邨和乐民新邨住户安置问题,集体安置可以减轻对他们社区连系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