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习近平的“心灵契合”统一观
http://www.CRNTT.com   2018-10-01 00:09:52


 
  胡锦涛说“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18〕胡强调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并未分裂”,所以“复归统一”所指“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如何“结束政治对立”,胡建议“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而江泽民所强调的“共同承担义务”,到了胡的时代已经不再提及了。

  到了习近平谈“统一”时,除了“胡六点”所说之外,习近平说“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应该说这是“统一观”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最早提出“心灵契合”说,是2013年对吴伯雄说的。吴伯雄事后在受访时说,尤其习近平讲了一句话,很有禅意,他所希望的统一不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是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心与心能够完全互相接受,心连心,“我觉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19〕之后“心灵契合”一词就不断出现在习近平相关的讲话之中。次(2014)年在两会及今(2018)年四会连战时,都提到“实现心灵契合”,而直接将“心灵契合”与“国家统一”连接起来,是他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2015年习近平会见朱立伦时,他说:“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20〕见洪秀柱时,他说:国共两党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21〕

  我们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客人时,几乎每次都会提及“心灵契合”,足见“心灵契合”是习近平统一观的主要、核心内容。综合来看,从邓到习,中共领导人的“统一观”,从最早以蒋经国为对手的国家统一观,到蒋去世之后,中共强调政权“去敌化”的治权统一观,如今再调整为人民为主体的统一观。而前两者都须要双方当局愿意协商。然而不论北京提出什么条件,台北官方均无意配合,所以互动式的和平统一,只完成了形式性的政治互动与政治接触。并没有解决两岸各自关心的主要议题。而且在民进党掌权下,两岸官方不仅断决互动,而且敌意日深,互疑日增。习近平的“统一观”,强调两岸人民的融合,逐步形成由下而上的促统力量,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和习近平不忘初心的职志,息息相关。但问题在于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该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二)习对“心灵契合”的论述

  其实习近平刚提出“心灵契合”说的时候,大家都不免有些疑惑:首先是以当年的两岸民间,特别是台湾民间对大陆的政权、制度和总体印象都不佳,两岸“心灵契合”谈何容易;其次台湾民众的认同和大陆民众的认同,近乎是对抗性的,所以大陆多年对台示好、示惠,台湾的反应也非大陆所能想像,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相当遥远,谈“心灵契合”似乎有些不可置信;其三证诸以往北京对台政策的效果,大家也不能不怀疑,北京当局如何才能有效地达到其“心灵契合”的统一呢?其四是客观而论,连大陆人民之间,要实现“心灵契合”都有难度,何况是相隔百年的两岸之间?总之,所有的疑问可以归结为什么是习近平所说的“心灵契合”?以及如何达成“心灵契合”的统一?

  1、什么是习近平所论的“心灵契合”呢?

  我们检视习近平相关的表述如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特定的心态。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熨平心理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但更有信心。亲情不仅能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22〕

  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23〕

  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24〕

  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25〕

  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他还特别告诉马英九“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26〕

  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27〕

  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28〕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29〕

  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特殊心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样,大陆同胞历经长期努力、不懈奋斗,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湾同胞尊重。两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增进理解认同,实现心灵契合。〔30〕

  综合以上所述,习近平所谓的“心灵契合”应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前者的内容是他最常说的,后者只说过一次。看来习近平不是政治的浪漫主义者,他的“心灵契合”主要是要做到两岸人民可以“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他多次说到“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两次提及“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心灵契合”对习近平处理两岸关系而言,似乎是他的方法论,而非目的论。而“心灵契合”的基础是“两岸一家亲”,这是割不断的两岸精神纽带,因为是“一家亲”,所以在共同的血缘和文化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将心比心”地思考问题,两岸之间能做到“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终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如何体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呢?

  从习近平的讲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真诚分享”、“融合发展”、“善意交流”和“持续沟通”四者是促成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当然如今的两岸关系,官方“持续沟通”已经不可能,所以前三者和民间的沟通就成为重点。

  “主动分享”:一直是习近平上台以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工作重点:习近平说: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我们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不会变。〔31〕他在会见马英九时表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特别是会见连战时说:“我们为同胞谋福祉的能力更强、条件更多。逐步为台企台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今年2月,我们发布实施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两岸各界反应良好。我们还会深入研究,适时推出更多新的政策措施,把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实处。”〔32〕

  “主动分享”才能为“心灵契合”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两岸的“心灵契合”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两岸人民新型的政治合作。提供合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工作的必要。

  “融合发展”:是习近平对台政策的另一个特色,他在会见洪秀柱时,特别有一段专门阐述了“融合发展”,他说“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国共两党要积极发挥交流管道作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推动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支持两岸企业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扩大两岸中小企业和农渔业合作,扩大基层民众参与面和获益面。”这一部分显然是在中国崛起的整体战略布署下的一环。

  “融合发展”是创造两岸“心灵契合”的社会新环境,两岸更多融合的机会,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自然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更加认识与熟悉,更好地彼此理解。

  “善意交流”:除了两岸人民之外,更重要是两岸青年交流,他说: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33〕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台湾乡亲从未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来大陆走走看看,参与到两岸交流大潮中来。”〔34〕当然习似乎更加重视两岸青年的交流,他对朱立伦、马英九、洪秀柱都说过相似的看法。

  对朱立伦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

  对马英九说: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

  对洪秀柱说: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瞭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

  两岸青年是十分容易变动的群体,往往一、两件新闲事件就容易改变其情感,所以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创造两岸大交流,尤其是体验式交流,如实习、打工,就学、就业都是能让青年人沉下心认真理解、体会,消除误会、偏见最有效的方法。

  “持续沟通”则是两岸民间沟通不断,由于两岸官方沟通完全中止,而“心灵契合”主要就是两岸人民得以相互认同,因此,两岸民间的沟通不能中止,在2016年台湾政局出现重大改变之后,习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35〕最近他对连战说:“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对两岸都有利。两岸同胞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分歧,不应影响两岸正常交流合作,更不应成为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的藉口。”

  总之,他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36〕才能让两岸人民将心比心,相互尊重,而习近平之所以有“心灵契合”统一观的信心和看法,应该说完全源自他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和认识,这是他的前任在思考统一问题时,所不常用的角度。虽然江八点、胡六条都有一整段谈两岸的文化连接,但是习近平是不怕被扣上封建糟粕、封建复辟的帽子,大力倡议中华文化,重视文化建设的总书记。所以江八点、胡六条的文化交流给人以强烈的工具化的感觉,习则是立足在中华文化的基础来倡议“心灵契合”,他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只要两岸同胞共有“根”和“魂”,心灵契合就有可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