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与《中国评论》的不解之缘
——贺《中国评论》创刊二十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4:34


2005年4月23日,北联大台湾研究院揭牌仪式
 
    四、中国评论的“铁粉” 

  在此期间,伟峰兄的事业也愈搞愈大,从《中国评论》起家,进而先后派生出“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新闻网”(中评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后来又从香港搞到北京、台北,从台北又搞到台中、高雄……,一发不可收拾。而《中国评论》杂志和中评网,也很快成为大陆台湾研究界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最快捷的台情资讯资料来源、发表研究成果和涉台宣传的主要阵地。

  回想那些年月,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上中评网,有时甚至凌晨一、两点还要等着看中评网更新的评论文章和最新台情报道。至于每月最新一期的《中国评论》一出版,也总是认真地阅读每一篇文章,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宛如蜜蜂采花酿蜜,乐此不疲。二十年来,伟峰兄先后创办的这两个媒体,也是我本人发表研究成果和对外发声的主要平台之一。据粗略统计,仅收入到拙着《台海风云见证录》中历年来我在《中国评论》和中评网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时事评论和对我的采访报导,就有116篇之多。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中国评论》和中评网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陪伴着它们,从中吸取养份,和它们共同战斗、一起成长!

  伟峰兄是十分有情有义之人,他知道人什么时候最需要朋友,最需要“送温暖”。2008年7月,我从台研究院院长任上离职,10月退休,离开了我亲手创建的北联大台研院,一时难以适应,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此时,伟峰兄又及时出现在我的面前。当年8月9日,北京奥运开幕盛典刚刚结束,他带着千金郭至君(亦是“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等一行三人,专程来到我家,名为“采访”大陆台湾研究界的奥运火炬手,实则来“安抚”我这位刚刚“下台”即将退休的老朋友。多年后他才说了实话:“记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博东兄告诉我,他要退休了,语气之中,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遗憾。我吃了一惊,担心他会因此生病。于是我带着自己最爱的珍藏,一只树根包着石头的骆驼根雕,到他的复式新居聊天,希望以骨头硬、不会垮的寓意来激励他。”次日(8月10日),中评网就刊发了对我的专访——《徐博东高擎火炬,在两岸关系研究上继续奔跑》,令我倍感温馨、倍受鼓舞!

  此后10年来,伟峰兄和他主持之下的《中国评论》和中评网,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我本人和北联大台研院。尤其对台研院的年轻学者,倍加呵护,悉心扶植,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发表研究成果和对外发声的机会。近些年来,北联大台研院有几位年轻学者进步很快,已逐渐在大陆台湾研究界崭露头角,不可否认,伟峰兄和《中国评论》、中评网的扶植提携,实在功不可没!

  转瞬之间,《中国评论》创刊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它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它见证了二十年来海峡两岸的风风雨雨和国际的风云变幻,针砭时政,指点江山,发表了数量可观的高品质文章和座谈会纪要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独特贡献!本人忝列《中国评论》的学术顾问,既感到惭愧,又与有荣焉!

     五、《中国评论》几个显着特点

  据我所知,比起香港和大陆的其他涉台政论性杂志,《中国评论》的财力并不雄厚,编辑人员并不充裕,工作条件也并不优越,但创办仅仅二十年,发行量却不断攀升,深受海峡两岸和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好评。它何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学术影响力?它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认真总结,深入探讨。

  我以为,《中国评论》月刊至少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第一,它定位准确,立意高远。二十年来,《中国评论》始终秉持“沟通两岸、融汇中华”的办刊宗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守“两岸一中”的原则立场,孜孜以求,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实际上,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评论》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事政论性刊物,它已经逐渐转型为“研判两岸及东亚与国际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因此,它不仅深受海峡两岸和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好评,更引起两岸官方决策层乃至美、日等相关国家研究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密切关注。

  第二,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评论》的作者群来自海峡两岸和海外各个方面、不同颜色的智库专家学者,各种不同意见均可在该刊发表,不搞“一言堂”。当然,违反“一中原则”、宣扬“台独”主张者除外。特别是它几乎每一期都刊出的“思想者论坛”,参与座谈的专家学者,经常是红、蓝、绿、桔、白不同颜色的皆有,每一场座谈会围绕一个主题,或邀请相同颜色的智库学者在一起交流切磋,深入探讨。或不同颜色的学者混编在一起,思想碰撞,火花四射,但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各抒己见,理性探讨。由于《中国评论》的作者群来自各个方面、不同颜色,言论较为宽松,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台湾当局找不到“藉口”拒绝它入境发行。因此,它的读者群自然也就更加广泛,涵盖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颜色的人群,学术影响力也就更大。

  第三,它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深度与广度。一般来说,周刊时效性最强,发表的文章注重短、平、快,但却往往疏于深度和广度。季刊时效性最差,往往事过境迁,人们关注的热点已经转移,文章才登出来。而月刊的时效性则介乎于两者之间。作为政论性智库杂志,我以为《中国评论》月刊恰到好处,既兼顾了时效性,又保证了它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中国评论》的作者大都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大牌知名专家学者,所以它刊出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且选题广度也够,涵盖两岸和国际刚刚发生的诸多热点问题,内含“富矿”,各取所需,发人深思。再加上编者用心配图、酌加画龙点睛的小标题或编者按,可读性也很强,自然拥有大量稳定的读者群。

  第四,它善于行销。《中国评论》月刊不像其它政论性刊物,孤立无援,单打独斗,它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旗下的一个刊物,每一期《中国评论》即将出版面世前,它的姐妹媒体“中评网”,都会事先在互联网上将重点文章“广而告之”,引起读者关注。正式发行之后还会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予以转载。还有,过段时间之后,又会汇集一批某一选题的精采文章,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结集出版。如此集团式的相互帮衬,共生共荣,亦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中国评论》月刊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五,它拥有优秀的管理层和一支精干的记者与编辑团队。《中国评论》杂志以社长郭伟峰为核心,副社长兼总编辑周建闽为龙头,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罗祥喜和副总编王平为干将。《中国评论》的管理层个个都是媒体专业老手和两岸与国际问题的专家。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亲力亲为,以一当十。又兼手下还拥有一批分散在各地的优秀、专业、精干、充满朝气的记者和编辑。在社长和总编辑的统领下,《中国评论》形成了一支既拉得出又坐得住、接地气、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肯奉献、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坚强团队。刊物是人办的,办月刊尤为辛苦,何况“中国评论通讯社”的摊子铺得那么大,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拥有了这样一支坚强的创业团队,自然会所向披靡,刊物愈办愈好!

  《中国评论》二十岁了,正值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当此喜庆的日子,谨祝《中国评论》月刊社运昌隆、蒸蒸日上,为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9月号,总第24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