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过台湾》:寻找失落的台湾记忆
http://www.CRNTT.com   2018-05-24 00:21:43


到场听众共同观看《过台湾》(中评社 刘洋摄)
 

  “拍到倾家荡产”

  2009年,《过台湾》在福州举行开机仪式。当时,《闯关东》与《走西口》两部讲述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的电视剧正在热播。“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过台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四次人口大迁徙,”肖锋谈到,“前两部已经被观众熟知,那么下南洋、过台湾的历程也应该拍出来,让更多的观众知晓。我作为一个福建人,对台湾有天然的情节,出于一份乡土情怀,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部纪录片拍出来。”

  正是这份责任感,支撑着摄制组在六年的拍摄过程中共同度过各种难关。作为一部纪录片,肖锋坚持不能对《过台湾》进行任何商业化的炒作,因而摄制组的资金来源很窄,很多时候都依靠朋友的帮助。“因为资金匮乏,剧组曾一度出现停工现象,等到有资金了再拍,好几个朋友‘倾家荡产’,把个人的资金投到纪录片拍摄当中。”

  同样让摄制组为难的还有《过台湾》的拍摄手法问题,考虑到两岸人民的情感问题以及所受教育有所不同,保持纪录片的客观性是《过台湾》在拍摄中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拍摄的六年中,摄制组先后走访了30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历史专家,以及事件当事人和亲属后代。而考虑到政治立场的不同,摄制组也对采访对象进行了筛选,避开具有深蓝、深绿背景的被采访者,最大程度保持历史原貌。除了拍摄,剧组成员还从全球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搜集、征集来大量的文史资料原件,以确保纪录片所引用的史实材料没有“硬伤”。导演郑宏志甚至看了不下十遍《台湾通史》,“许多台湾断代史研究专家都自愧不如,”肖锋笑称。

  与一般纪录片的最终审查不同,《过台湾》在最终审查时不走大陆专家审查的途径,而是将台湾、大陆及美国的文史专家请到一块,共同审查。“我们的要求很高,希望将《过台湾》做成台湾文史类纪录片中教科书式的经典。”肖锋谈到。目前,《过台湾》已成为厦门大学台湾史研究生必须观看的纪录片,而在岛内,也有高校老师要求进行纪录片的观看。

  “来和外国人合影了”

  肖锋说,拍摄《过台湾》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对台湾目前历史教育状况的担忧。

  肖峰认为,台湾问题中最难办的是岛内所推行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去中国化”。“90年代两岸放松相关政策,进行接触往来,当时90%的台湾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20年过后80%的台湾人认为我不是中国人了呢?原因即为台湾历史文化教育的缺失。”他说到。

  站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对台湾历史进行梳理,是解决当前两岸认同问题的基石。肖锋说,《过台湾》的选材会有针对性地对岛内的一些错误历史观点进行驳斥。如面对岛内当下盛行的媚日情绪,《过台湾》就选择展现日据时期台湾人民为抗日而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遭到日本军队屠杀的历史事件。由于对所受历史教育进行颠覆,许多台湾观众表示受到极大震撼。同时,肖锋号召更多的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梳理台湾历史,在沟通中化解矛盾。

  在YouTube上一名观众谈到自己的观看感受:“目前已看了一半的集数,一些历史课本没教的里面都有,且都有凭有据(有历史文本佐证),可以让我更加客观地体认到台湾的真实历史。建议想要知道台湾历史,真正爱台湾的人,一定要看,必需了解自己先祖是如何冒着九死一生移民来台努力开发的艰辛过程。看纪录片时,记得先将意识形态放一边,让珍贵的历史文本来说话就好。”

  “2016年,摄制组第一次去台湾进行三个月的拍摄。记录片中的第一幕是台湾小学的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室外教学,为了拍摄这个场景,我们同老师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个下午。临别时,我们提出合影一张,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知道我们是大陆人,于是向一旁的其他同学大喊到‘快来,我们和外国人合影了’。这一句话,让全组的拍摄人员立刻难受极了。”肖锋说,“我想,拍《过台湾》的全部意义都蕴藏在这一幕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