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的全体嘉宾合影(中评社 张爽摄) |
中评社北京7月3日(记者 李娜 张爽)7月2日上午9点,由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开幕。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泰国、南非等48个国家的政府机构、法学界代表,以及联合国、亚投行、非盟多个国际、地区组织等嘉宾参会讨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各方对政策、规则和标准“软联通”的需求日益凸显,法治合作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本届论坛聚焦“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规则体系与条约法律保障、国际争端解决等议题,邀请各国代表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贡献新思路,注入新能量。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到目前为止,已有近9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我们同各国共同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值已达到30多万亿人民币,对沿线国家的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已经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人民正在从中受益。“一带一路”实际上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成为国际社会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王毅强调,规则和法治既是“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的安全阀。中方愿和各国在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加强横向之间政策、规则、标准和机制的“软联通”,实现规则和标准体系之间相互兼容,打造畅通无阻的“规则高速公路”,以充分释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积极效应。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在特别致辞中表示,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法律制度各不相同,法律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法治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有效应对挑战,推进“一带一路”在法治化道路上健康有序发展,在相对稳定的法律框架下,对于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王乐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论坛为平台,加强沟通合作,论坛举办初衷就是要为沿线各国法学界、法律界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为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要不断深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论坛应当紧密结合沿线各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探讨面临的法律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创造新的模式,尝试新的项目,通过学习互访研讨,智库合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等务实合作项目,不断为论坛增添新的活力;三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应当高度重视和推动建立完善多边联合工作机制,积极寻求论坛和其他国际性区域性法学法律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