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美国政府近日冻结了阿富汗政府储存在美国银行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其中包括22吨黄金。引发世界舆论关于是不是应该把黄金尽量储存在本国,要不要减少购买美国国债,以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讨论。
应该说,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最极端的观点是打着“货币战争”的旗号鼓吹恢复金本位,鼓励老百姓囤积金银,最终让不少投资者亏了大钱、有的被套10年还没有“回本儿”。
为何囤积黄金带不来金融安全?主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黄金总量太少,其价值不足以支撑现在全球巨大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恢复金本位,只会让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收缩”风险,最终导致民众生活水平显着下降。就拿中美中央银行之间数万亿美元的债务债权关系为例,如果仅仅依靠美国的黄金储备作为偿还抵押品,中国还是感觉不到债务的安全性。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全球经济共同利益,中国只能用信用货币体系取代金本位。
这种全球信用货币体系至今已经运转了几十年,其间暴露出的最大隐患,是由于经济体自身货币信用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都是信用货币缺乏实物抵押而动摇金融机构信心、最终损害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因此,1997年之后,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很多亚洲中小经济体都加大了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黄金等),用以应对突发性事件对本国货币的信用冲击。
这种“深挖洞、广积粮”的货币策略,应该说是过去20多年来,亚洲没有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石;也是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国出现“货币断崖式贬值”的重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以G20为示范平台加强各国央行互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实力壮大,让全球范围内中小经济体货币危机的风险被逐渐覆盖。因此,被阿富汗视为金融安全保障的黄金,并非具有“货币属性”,而是更容易变现的“货币类资产”、具有资产属性,战略上并不能带来一国的金融安全。
黄金的资产属性最近10年来越来越明显:全球以黄金等贵金属为主题的投资基金规模巨大、金融杠杆颇高,最大的黄金投资基金持仓规模早就超过了1000吨。黄金的工业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其市场交易价格更多符合全球通货膨胀挂钩“虚拟资产”的炒作逻辑。因此,如果没有充足的金融杠杆和风险控制能力,普通投资者靠炒作黄金发财致富基本等同于买彩票,中小经济体更多只能把黄金储备看作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权宜之计”。
以阿富汗为例,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动荡让国家满目疮痍,迫切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用于战后重建,必须尽量寻求国际资金的支持,必然需要本国金融信用的支持。今年以来由于政治动荡,阿富汗的货币贬值本就已经很严重,美国如果还是从狭隘的政治利益出发、“冻结”阿富汗中央银行在美国的货币和黄金资产,那将让阿富汗的金融信用困局雪上加霜,不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推而广之,这种由于美国自身政治取向引发的世界经济风险,并不能靠恢复金本位解决,而是要规避美元一家独大的货币霸权风险。除了上文提到的通过壮大IMF做大国际金融“超主权”能力之外,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加强彼此间的金融合作。以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为例,沿线国家的金融“互联互通”就是重要的建设目标,有利于规避美元霸权带来的发展中经济体金融安全风险。
随着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间的数字金融合作更是值得期待。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和更新换代的加密技术,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可以用数字货币进行更加便捷和便宜的跨境结算,不用再依靠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中介体系,挑战了集中式的“全球账本管理系统”,为最终打破美元霸权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发行数字货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希望在数字金融领域与中国合作,这为包括广西、新疆等在内的地方金融创新提供了机会,如何基于央行数字货币、便利化“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金融服务,是摆在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面前的机遇。
展望未来,打破美元霸权并非是要与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展开“非此即彼”的冲突和对抗,数字金融也不是要颠覆传统金融的理论体系和组织框架。相反,在欧美国家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货币体系,让中小经济体拥有更高的金融“国家安全感”,便利化全球贸易和投资。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许维鸿(甬兴证券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