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论坛的中评青年们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
海涵表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系统全面地界定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海涵表示,香港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香港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古代香港的历史丰富而精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此后华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同胞不懈开拓、辛勤耕作,香港舞台上同样上演着中华民族一幕幕历史大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奠基着香港自身的繁荣富庶。自鸦片战争开始,香港众多仁人志士开始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寻觅救亡图存之路,他们积极著书立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后,从抗日救亡直至筹备建国又到改革开放,香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致力于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海涵认为,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过去的香港并不陌生,它曾指引着香港与祖国一路同行、风雨兼程。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同”,以语言、人种、信仰等外在表征为民族认同的最重要标志,更强调“血脉相连、血缘相亲”的大一统叙事。但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香港风生水起,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理念与生活方式,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形塑着港人的民族观。新自由主义倡导个人主义,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个体优先于集体,在民族观方面,则强调族群叙事、小团体叙事,提倡多元化和差异化,反对过去传统民族观的宏大叙事。这种新自由主义民族观深刻影响着香港青年一代,不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