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助理教授侯尊尧。(中评社 蒋继平摄) |
中评社高雄7月31日电(记者 蒋继平)“网路声量”变成显学并影响政治与选举行为,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助理教授侯尊尧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声量只是反映网路的关注度,并不代表支持度,好事传千里、坏事亦然。从2018年到2020年6月,韩国瑜在网路上的声量都是数一数二,但是韩流从大家跟随,到高票通过罢韩,就是关注度不等于支持度最好的例子。所以政治人物应该看到网路声量背后民众真正关心的议题,并提出回应与解决,才有办法提高支持度。
另外,目前政治人物流行与网红合作创造声量,侯尊尧表示,这只是为了解决“魅力”的问题,也就是先吸引大家注意,但最后重点还是要评估他到底有没有“能力”,因此选“贤与能”的标准是不会改变的。
侯尊尧,1967年生,高雄人,东吴大学政治系学士、纽约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博士。现职为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专长:影视节目制作、公关与社会行销、中国大陆传播问题研究。
网路生态改变,侯尊尧表示,由于智慧型手机变成使用主流,对原本电脑上网的行为造成翻转,手机平板这些可携式平台让任何时间都可上网成为可能,因而产生的节奏感、实际感完全不同,民众可随时上网,代表可随时随地投入讨论,这种生活型态的改变,造成网路群组、社群有更多问答产生,且是即时回应。过去的社会大家互动没有那么频繁,公共议题的讨论可能久久才发生一次,所以统计声量是没有意义;现在网路世代大家随时都在发声,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同时间在各个平台,各种声音百花齐放,为了瞭解哪个议题最多人关心,且声量最大,才会特别去收集、比较,并且列举出来关注声量的变化。
侯尊尧强调,声量大小并不代表这件事对或错,只能说很多人关心,声量高不代表“一定对”或“社会趋势”。以韩流为例,韩国瑜2018年参选声量很高造成风潮,但2020罢韩之前韩的声量也很高,罢韩同意票却高达93万票,所以声量高可以代表喜欢,也可以代表讨厌,可以解读为“关注这件事,但不一定支持某个人或某件事”。
声量与选举的关联,侯尊尧表示,声量代表受关注度,不代表同意或反对,只是代表大家被这件事吸引住。到底选民的票会不会投出来给谁,解读声量与支持度、偏好度这中间的关系,需要长期在地方耕耘或关注某件事才会分析出更深层、和不同角度的意涵,除了声量的量能外,还要对内容进行质化的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解读。
侯尊尧认为,政治人物要针对民众所关心的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与解决之道,才会对争取支持度有所帮助。
政治人物常常找网路意见领袖合作,效果如何?
侯尊尧表示,人本来就有差异性,网路上百花齐放,自然形成不同的族群,各自有产生意见领袖。过去只有大众媒体,要让民众看什么都是透过编辑室安排,只要上大众媒体就可以达成宣传;现在是分众媒体,网路上的意见领袖对特定族群有影响力,要达到宣传目的,自然要找各种管道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