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华教授认为,从政治传播学中“沉默的大多数”理论来看,美国大选民调的可信度不高。“二战”后美国大选规律是两党轮流执政,一任总统的任期基本上是两届,“新面孔”更受选民欢迎。特朗普在大选中娴熟运用政治传播最新手段,如果获胜并不意外,因为他符合上述规律。如果拜登当选,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规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慧云认为特朗普胜选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民调有一定局限性;二是特朗普支持者更为忠诚和热情;三是邮寄投票方式不可测因素较多;四是特朗普团队动员能力更强;五是存在选举人团不按照普选结果投票的可能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苏刘强从全民民调、关键州、博彩胜率、竞选资金、美国经济表现、近期美国政局动向六个角度分析,认为拜登基本上将会赢得此次大选。与此同时,选举后可能部分地区会出现局势混乱,例如投票结果出现争议后发生宪政危机,并引发社会动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翀认为,长期来看,在美国社会和人口构成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情况下,民主党在保持目前少数族裔对其的支持率和投票率的前提下将逐渐成为“天然执政党”。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认同归属问题成为美国未来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共和党候选人需增强对少数族裔的吸引力,否则将越来越依赖于不断下降的白人选民的高投票率和高支持率。
中美关系发展(双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指出,理解研究中美关系应把握住三个基本方向。第一,中美之间“中升美降”的态势,以及“美强我弱”的现状仍然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第二,未来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是多元共存和多元共生,而不是简单的输赢关系。第三,未来全球问题将愈加多样化和严峻化,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对中美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