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科院答中评:科技扶贫需营造“造血”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20-11-14 00:12:23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评社 李娜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李娜)11月1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新闻发布会。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回答中评社记者提问时表示,“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是科学院科技扶贫的特点。扶贫之前,首先了解当地资源环境情况,在当地引进科技项目之前做充分调研,了解当地资源禀赋和适合什么技术来引种。将来扶贫工作结束以后,技术留下来,能够把工作继续延续下去,不会因扶贫工作终止又返贫,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

  关于中科院在科技扶贫中是如何培育当地经济的“造血”功能?白春礼介绍,比如在内蒙古库伦旗推广的青贮饲料,是微生物所了解到当地饲料情况以后,科学家团队发明的一种新的微生物菌剂,使青贮饲料能够长时间保存,同时味道很好,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了一条新途径。新的菌剂依托科学家团队长期的工作积累,尤其是应对当地扶贫需要开发出的新品种。现在新的菌剂也在外推广,当地成立工厂批量生产,这样因地制宜的一种“造血”功能很受欢迎。

  “将来扶贫工作结束以后,技术留下来,能够把工作继续延续下去,不会因扶贫工作终止又返贫,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白春礼说。

  白春礼介绍说,中科院发展新的技术“构树”,是通过植物所多年培养出来的一种新的品种,可以在非耕地,就是山坡地上长,构树蛋白含量高,长得很快,叶和枝剪掉以后,猪都愿意吃,而且不和粮争地,成长很快,所以就很容易在贫困地区的山坡地种植,这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的。再比如养殖业,面源污染有很多,养猪的猪圈里的肥可能带来水污染,科学院根据长期工作积累,发展一种新的水草叫“狐尾草”,把水草放在污染的水里,自己可以长,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把水清洁了,而且猪还能吃,经过几次狐尾草生长,即使狐尾草不长了,水也清净了。把面源污染、养殖业和技术的引种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独有的,也是真正发挥了科学院长期的科技知识人才的积累,为扶贫因地制宜提供“造血”功能。

  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补充回答说,科技扶贫的特点是面向长远,营造“造血”功能。联合国认可的“肯福模式”,也是中科院最早提出的“异地搬迁”扶贫模式,是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不是简单把老百姓从贫困地区搬出来就能解决问题。原来喀斯特地貌承载力有限,不能养活那么多人,搬出一部分肯定是出路之一,但搬出来的人要维持生计,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禀赋设计一些适合的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所谓“造血”功能,其中涉及大量科技工作,包括对资源环境本体的调查和承载力评估等等方面的工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