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智库部分研究员及大数据分析师合影 |
中评社╱题:中评社的新闻舆论场与舆论力量 作者:郭伟峰(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
新闻舆论是什么?现在的相关定义非常不一致,多元化。我认为,通过新闻媒体发表的、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及反馈的言论观点之汇合,就是新闻舆论。或者说,舆论简单的定义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新闻媒介上体现出来,就是新闻舆论。新闻舆论力量顾名思义就是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中国评论通讯社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力量的智库媒体,其中最重要的力量表现就在于新闻舆论。
一、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中评社的新闻舆论力量是因应两岸及港澳舆论场而来的,要发挥舆论力量,首先得认清舆论场的特殊性。在这里,我们要重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关于舆论的理论分析,他在1922年的著作《舆论学》中,针对大众传播可能会“歪曲环境”的负功能,提出过警世之言,这就是颇有名的“两个环境”理论。按他的见解,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和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他的“两个环境”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李普曼在将近100年前的理论创建,放诸于今天的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也一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复杂多样。
因为两岸及港澳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尤其是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各自的舆论场必然不同。从意识形态来看,有两个阵营的舆论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区域特点来看,分成大陆、台湾及港澳四个完全不同的舆论场。从媒体特性来看,则分成了8个舆论场,即为大陆、台湾及港澳四个地方又各自拥有两个舆论场:主流媒体舆论场与社交媒体舆论场。由此可知,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不可能是单纯的,更不可能是同质化的。要在如此复杂的舆论场发挥作用,就必须具有不一般的新闻舆论力量。
2,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制约舆论场。
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在根本性质和根本利益上互相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斗争形式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即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须知,两岸及港澳舆论场是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纵横交错的舆论场,其对抗性舆论往往大于非对抗性。尤其突出的是在两岸之间、台湾内部与香港内部。比如说统与独的矛盾、香港维护“一国两制”与颠覆国家主权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和平与发展之间虽然有矛盾,但都是可以调和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如何辨识舆论主场与舆论主体
从整体来看,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并不是处于同样的地位的,就是说不是平起平坐的,必然有主次之分。从两岸关系的舆论实力来分析,舆论主场当然在大陆一方。从舆论特殊性来分析,香港在实施“一国两制”过程的舆论最特别,是主场。从舆论的危害性来分析,台湾的独立舆论最具风险,是主场。然而,从历史角度来分析,舆论的主体必然在国家统一与“一国两制”实践的方面,无论是认同或者反对,都无法脱离这一舆论主体。舆论主体是由众多人构成的舆论的发出者。试想,在大中国范围中,独立与分裂,怎么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主体?
用李普曼的理论来分析,两岸及港澳舆论场真的存在着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虚拟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也就是两岸及港澳的大众媒体,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并没有完全发挥正向的强大影响力,很多媒体反而在发挥破坏、撕裂社会的作用力,增强的是彼此之间更加刻板的成见,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现实环境未必差,虚拟环境未必对。
二、两岸及港澳舆论场的舆论冲突与对抗特点
舆论冲突不是怪现象,是舆论的常态。舆论冲突指两种舆论陷入尖锐对抗的状态,以不可调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一方压倒另一方为结局。毋庸讳言,在两岸关系中,以及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舆论冲突。
1,舆论冲突的危机随时发生。
按照有关观念分析,舆论冲突的第一种形式是相互攻击。第二种形式是意见冲突和武力冲突相互补充,以武力冲突来解决舆论冲突。从历史上看,一切武力冲突的前期都有一个舆论冲突过程,舆论冲突激化,随时都可能酿成武力冲突,武力冲突的目的在于解决舆论冲突无法解决的矛盾。这样的舆论冲突的特点描述,与当前的两岸关系完全契合。统一与独立的舆论冲突,2020年在两岸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其激化程度,已经有意无意地与武力冲突相勾连,这是两岸8年和平发展时代未见的重大舆论危机。在香港,中央被迫制定《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实乃经过多年的舆论冲突、尤其是港独舆论的兴起,以及分离活动的猖獗,导致恐怖主义活动在香港抬头,舆论冲突即将进入武力冲突阶段。中央对此无法视而不见,务必起而遏之。当然,关于《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争议是在立法层次的争议,还是属于舆论冲突的范畴。
有观点认为: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网络时代更易爆发政府舆论危机。网络空间的自由言论机制为非理性言论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自主过滤与自己见解相反、兴趣不一致的信息。后者增加了“群体极化”的可能性。偏颇的情感容易被无限制地宣泄,与极端意见相左的观点却因为畏惧粗暴攻击不得已选择沉默。确实如此,两岸及港澳的社交媒体,是舆论冲突乃至引爆舆论危机的最糟糕环境。
2,对抗性认同是舆论场的重大威胁。
两岸同属一中、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这是目前的社会正当性认同,而予以否认及对立的,当然就是对抗性认同。在两岸及港澳舆论场中,其对抗性认同的壮大是对和平、安全、稳定、繁荣的最大威胁。从香港近年发生的反中央、反政府、反社会的社会事件来看,当对抗性认同发展到另类认同时,往往迅速转化为集体行动,对抗性话语从线上的话语战争走向线下的示威活动,大批民众在短时间内涌向街头,成为冲击社会实体的对抗行动。这时,对抗性话语往往真正成为对抗性政治,对政权产生致命冲击。所以,当对抗性话语无法遏制或者疏导,且不断汇合壮大,就必然会产生对抗性认同,反过来制约舆论场,催生破坏社会的实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