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端发力促进国内大循环
文章分析,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推动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
从需求看,实质性培育内需市场,是实现内循环的关键所在。需求的背后是收入,离开收入需求就无从谈起。我国现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还有6亿中低收入人群。这需要多管齐下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内循环提供足够广度和深度的内需市场。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国家可尝试建立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提升收入分配公平度的整套机制。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向社保基金的划转,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并向低收入阶层倾斜。
从供给看,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一方面,需要转变以服务外需为主的供给导向,聚焦国内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和尚待激发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原有全球开放型供应链可能转变成区域性、半封闭供应链模式,这要求我们聚焦“卡脖子”技术,下大力量强化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打通梗阻和堵点,加强要素保障,维护产业链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等于国内自循环。越是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越需要全面对外开放,以全球化倒逼市场化;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
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正在迸发出巨大活力
文章指出,毫无疑问,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使我们强烈意识到中国硬科技,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发展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卧薪尝胆、迎头赶上。但我们也无需妄自菲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微观层面激动人心的商业奇迹不断涌现。
如果我们梳理全球新兴商业领域,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尽管受到美国的不断打压,华为在5G和手机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腾讯、阿里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故事耳熟能详,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也正在迎头赶上。据统计,目前全球市值前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公司占了8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在全球汽车电池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30%;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依靠优秀的品质和服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在智能制造、机械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即使是在品牌零售等一些被外资品牌垄断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新兴产品和品牌快速崛起,国货和国潮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是什么因素催生了这些变化?首先,这得益于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全球最大最全的产业链体系,为微观层面的创新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在经过时间积淀后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中国加入WTO后的19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19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加速融合的19年。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旅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新一代中国创业者和企业家,或是具有良好的国际教育背景,或是具有国际巨头的工作经历。他们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社会。即使是完全的国内教育和工作背景,他们的理念也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当越来越多这样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国品牌对国际品牌的赶超也就不足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