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债券违约潮为何卷土重来
http://www.CRNTT.com   2018-06-17 12:17:27


 
   而到了2015年,发债主体继续放开,从而迎来了债市的一个高峰。当年1月份,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公司债发行主体范围扩大至所有公司制主体,大量3+2和2+1期限结构的债券开始发行,这些债券也多集中在今明两年到期。

  相对宽松的外部融资环境使得不少企业热衷于大举借债,为自身的发展扩张补充弹药。

  “企业融资不外乎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几个方法,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低,但银行更愿意给资质好的企业放贷。”在广州一家证券公司从业达十年的乔菲向南方周末记者打了个比喻,“银行一般都是看砖头吃饭,有抵押物就好贷。”

  在债券市场,民营企业不需要提供抵押物,甚至不需要担保人就能够发债,大大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乔菲认为,之所以那么多企业在当时热衷于发债,其实跟当年融资利率、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有关。

  由于有了便捷的发债渠道,当时出现了“发债还贷”的现象。在中国城市建设集团第一期中期票据的募集书上就写道,资金募集用于偿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资料显示,五洋建设的两只债券,也有不少偿还了银行贷款。

  据徐冉分析,在当时,银行为了防止出现坏账和不良资产,也积极帮助企业到资本市场发债。这导致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企业的债务从银行的贷款转嫁到债市,银行则金蝉脱壳。

  “银行为了防止坏账,有可能让企业先还钱再授信,然后再继续给钱。”乔菲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这其实是银行回笼资金的一种正常方式,但实际上,遭遇趋紧的融资环境之后,银行在授信时也保守了很多,融资压力就转到了企业头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