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社记者专栏 ->> 段晓鲁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两会专访:魏明德谈为香港献策建言
http://www.CRNTT.com   2023-02-11 00:13:28


 

  中评社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公布四周年,可以谈一下取得的成果?另外,可否讲一下未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并且如何去解决?

  魏明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至今已满4周年。4年多来,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着成效,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4年多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各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基建连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准,努力打造高水准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4年多来,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资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硬体上,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硬联通”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

  软体上,“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业务相继落地,截至2021年底,“跨境理财通”业务共办理资金汇划5855笔、金额4.86亿元人民币。诸多政策的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求学、就业、创业,为他们在内地发展提供教育、住房、养老、社保等服务保障。越来越多港澳同胞融入湾区生活:截至2021年底,402名港澳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证,707名港澳律师参加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律师、会计等16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

  大湾区区域协同、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各展所长。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与定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全球商贸中心、东莞等地是制造业中心、澳门是文化旅游中心。各城市正抓住机遇、加速培育新兴产业。

  但相对来说,香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特区政府应尽快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增加深港两地创科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一个“前研后产”的科技产业生态圈,相信在香港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前端平台,加上大湾区创科产业的生产供应链下,可以更好地推进创新科技项目的孵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