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多渠道把握民情 不单由中策组包办
中评社记者:还有一个讨论的热点,是关于舆情民情的把握。不少人认为“修例风波”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取消了中策组,政府把握不到民意。您觉得中策组在这方面有什么作用?
刘兆佳:其实这方面的看法对政府也不太公平。为什么呢,因为把握民意,所有政府官员都有把握民意的责任。尤其是有些部门他掌握民意应该掌握得更好。比如说民政事务局,它的民政主任应该是每天都接触群众、瞭解群众的诉求等等,掌握民意这个事情不应该由一个中策组来包办代替。
但是中策组有一个责任,作为一个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它能够通过跟其他部门、特别是一些比较贴近群众的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从他们当中掌握一些材料,让中策组更好的收集和分析民意。当然它自己可以做一些收集民意的工作,特别是通过民意调查,或通过一些网站的民意研究分析。
但在我看来,掌握民意不可能是中策组可以垄断的。每一个政府官员都对社会不同方面的人有他的接触,而中策组除了有自己收集民意的管道之外,也需要跟这些不同政府部门接触,看看他们掌握的民意,可以是普罗大众的民意,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精英的意见。这些方面也需要中策组跟不同部门的沟通,来让中策组能更全面的掌握社会各方面民意的变化。但不可能整个政府只是依靠一个单位来掌握民意,中策组人数也不是那么多。每一个主要官员包括特首在内,都有不同的管道来接触不同的民意,它需要有一个机构把来源不同的有关民意的材料收集整合分析,中策组可以做这个工作。它可以比较、通过具体的研究和更好地掌握政府内部不同部门所掌握的民意,作为总体的研究分析,这方面可以做,但不可能只靠它做。
过去中央政策组会分期分批委任一些来自社会不同界别和阶层的精英当“非全职顾问”,并通过与他们开会和接触,瞭解香港精英阶层的“民意”,特别是他们对政府施政的意见和对政策的建议。他们也因为参与了中央政策组的工作而增进了对政府工作的认识和提升了从政的兴趣。不少“非全职顾问”后来都当上了主要官员、立法会议员、法定机构的领导人和重要咨询组织的负责人。可以说,中央政策组也担当了政治人才的摇篮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