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诸表示,按照中央对“一国两制”宪制架构的最初设想,就是希望继续发挥资本主义香港的窗口作用。北京当时采取的是尊重、包容甚至谦逊的态度,放手倚靠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政务官系统和精英阶层来治理香港,因而有江泽民的“河水不犯井水”指导思想。胡锦涛虽有叮嘱特区政府“查找不足”,但没见下“指导棋”,可见对港政策保持谨慎和克制。
李剑诸认为,放手且倾举国之力支持,可概括为中央对港政策的最显着特征。例如应对金融危机、抗击SARS、“个人游”、CEPA等,用“倾其所有”、“掏心掏肺”来形容国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支持,一点都不夸张。
李剑诸说,遗憾的是,多少年来,香港的管治精英们没能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魄力和担当,欠缺理解中央政府意图、判断国际形势的政治能力。许多官员们的家国情怀、执政为民的理念也甚为薄弱。邓小平当初拍板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就是以香港为窗口招商引资,说直白一点就是“师承香港”,从学徒做起。深圳多年来对香港这个大师傅只能“仰望”。香港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确有令大陆“抄作业”的本钱。那些年,皇岗口岸开出来的香港货柜车川流不息,拎着皮包“跑马圈地”的港商多如过江之鲫。香港在1990年曾经占比中国GDP20%,几乎超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的总和。那是香港最黄金的岁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时候。
李剑诸强调,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太快,多年来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来一补”订单的深圳,一个华丽转身已蜕变为中国硅谷,快得令许多港人未能反应过来。
李剑诸说,二十多年来,香港各界对“一国两制”的阐释明显偏颇,过于强调两制,淡化一国。这是导致一国两制“变形走样”的最重要原因。也因此,香港没能把握与北京在上半场互相瞭解、互信共赢的良机,回归长逾十五年的良好开局被打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