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中评社 袁晓麦摄) |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中评社助理总编辑林艶表示,“交流”到“交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两种不同方法论。她认为,大湾区在推动两岸“聚同化异”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也大有可为。首先,大湾区在“聚同”方面拥有强大基础和非同一般的“功力”,而且已经探索出一条化优势为实力的可行道路,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两岸融合发展大湾区实践,尤其是莞台35年融合发展经验十分值得总结。其次,大湾区在“化异”方面也具有独特经验,“一国两制”在香港27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仅仅“求同存异”是不够的,还应妥善把握“同”与“异”的关系,主动通过“聚同化异”遏制不良分歧的恶化,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实现“聚同化异”。此外,从规则机制的“软联通”到基础设施“硬联通”,大湾区跨境融合的持续推进过程,正是“聚同化异”理论的生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体“化异”的方法和路径。
林艳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历经30多年的探索,已从最初的走一走、看一看迈向需要着手解决认同问题的深水区。如何通过“聚同化异”的方法论,推动建立更深层的价值认同和政治共识,是打破两岸青年交流天花板的必答题,也是未来两岸青年交融的总方向。她表示,在以“走一走、看一看”为特征的两岸青年交流1.0版中,大湾区已经走在前列,相信在以“聚同化异、建立认同”为核心的两岸青年交融2.0版中,大湾区也一定不会缺席。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率先探索、带头破题的优势和条件,可为两岸青年聚同化异打造“逐梦湾区”“认同湾区”“融合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