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角色和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9-10-10 00:16:35


 
  三、深圳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深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深圳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从机遇来看:

  一是设施联通的机遇。大湾区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形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小时交通圈”。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促进深圳与湾区其他城市的通勤连接,提升深圳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是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打破行政阻隔,使人员、资本、货物、数据等创新要素实现跨区、跨境的便捷流动。这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内地与港澳在规则、制度、法律的对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创新型城市,要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制度的创新。

  三是深港合作的机遇。深港在过去“前店后厂”的基础上,将加强在经济、社会、文化、环保、科技、民生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深港之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推动标准、规则之间的“软联通”。深圳要抓住机遇,加快深港合作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口岸经济带的建设,为香港提供发展的新空间,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从挑战来看:

  一是高成本、高房价的挑战。深圳土地资源短缺,高地价、高房价、高租金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呆不住,实体经济的根基受到影响。深圳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要解决房价高的问题,要让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深圳要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水平,筑牢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是核心技术缺乏、源头创新不足的挑战。深圳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强源头创新,提升产业的价值链。为此,深圳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加强科研基础能力的建设。深圳应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与湾区内其他城市一起构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

  三是全球人才竞争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深圳作为移民的城市,过去四十年成功发展的经验,就是靠人才,靠企业家的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要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加强经济内生的动力,同样要靠人才,靠企业家,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实现可持续的高品质发展。深圳要更大力度吸引创新人才,成为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区、国际人才的追逐地。

  三、深港合作共建全球最佳科技集群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及其合作伙伴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仍然如上一个年度,把深圳-香港列为排名第2位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香港拥有5个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高校,科研基础较好。香港的大学中,也不乏在世界和亚洲独占鳌头的学科和专业领域。由于香港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狭小等因素,制约了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和深圳的合作,共同分享科技资源,促进深港科研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无缝对接,为香港发展知识经济增添新的平台,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要加强深港城市规划之间的对接。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带有全局性、纲领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和谋划。城市规划之间不对接,可能导致交通不对接、功能不对接、产业不对接,城市之间的合作就没有基础。深圳城市规划2035应主动对接好香港的城市规划2030+,深港之间在交通、地铁、高铁、机场、港口更好地衔接。比如,在香港的规划中北部有一个经济带,东部有一个科技走廊。深圳南山的规划应和香港北部经济带规划要有对接。香港北部经济带规划中有一条铁路,是要往大屿山,与香港机场联接。深圳规划一条西部快轨,联接香港这条铁路,实际上就把香港机场和深圳机场连接起来。洪水桥是香港北部经济非常重要的发展区域,定位为创新科技、商业和文化创意,南山的发展和洪水桥的发展可以对接起来,成为深港合作的一个亮点。香港东部科技走廊可以跟深圳罗湖莲塘相对接,罗湖这边有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然后再对接到深圳的东部——龙岗、坪山,这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科技走廊。

  第二、加强深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对接。这个平台和载体有几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河套,或者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1+3)。在河套这个合作区里面香港一平方公里,深圳这边有三平方公里,包括福田保税区,将来的发展也有可能比三平方公里更多一些。香港的一平方公里定位也很高端,主要就是科技的创新,包括有大学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也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把国际上一些高端的要素吸引到香港来。深圳这边定位为离岸的创新特区和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的门户区。在深圳的规划中,光明科学城,将近100平方公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建设。光明科学城是未来产业的策源地,是世界大型开放创新网络的枢纽,聚焦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等重大领域。还有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将近60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有一些大学,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在这里已经有布局。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应发挥整体优势,建设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完整链条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载体本身要加强和香港资源的对接,加强和香港全面的合作,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要探索创新深港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没有体制的创新,搞科研的设备进来都很麻烦,生物样本也不能跨境进来,这就会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合作开展。深圳还可以和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优势的学科、国家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也可以鼓励深圳企业与香港的科研机构来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香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香港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的科技项目,重大的研发计画等等。香港有很多大学的科研成果,能不能在深圳转化?转化很重要的也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比如香港的私募基金能不能更多参与到深圳的科技企业的融资,这里面就涉及到跨境金融的问题;国内的科研资金能不能有绿色的通道,能够进出香港更加方便;深港有没有创新的验证中心,为这些创新活动提供一些种子资金、基本的社会和创新孵化的服务。成果转化本身也意味着技术的应用,里面隐含了非常丰富的制度的含义,需要深港之间进行合作。

  第四,探索深港金融的合作。科技和创新是离不开金融的,特别是风险投资,各种金融的市场,当然也要有非常丰富的金融的产品,深港可以探讨一种渠道式的金融开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的资金池、跨境双向的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等。现在国际上有沙箱监管的模式,我们在这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探索。当然如果整个深圳跟香港这样来合作,金融的开放可能有点难度,但可以在特定的区域里面,比如在前海,刚才提到的河套,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试验,做到让监管部门能够放心,可以监管到。

  第五,探索深港之间知识产权的合作。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运营、知识产权的资料、知识产权的交易,所有的这些都涵盖着对创新支撑的法治体系。香港在这方面的国际水平是比较高的,国际人才是比较多的。建议以香港为平台、深圳的产业为支撑,来打造这种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当前,香港由于《修例》而引起的风波和乱局,已经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经济发展,威胁到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广大市民的切身福祉。香港的当务之急应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走出“泛政治化”误区,放下政治争拗、聚焦经济发展、强化湾区融合。大湾区建设是改变香港社会氛围、促进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推动香港进入“休养期、发展期、融合期”的重要动力。大湾区建设将有利于深化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有利于深港共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利于助推香港的结构调整和香港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我相信深港合作进入3.0版本的时代,深港双城的故事会更加动听,深港双城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在国际的影响力会更大。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0月号,总第26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